《点亮星星的人》: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有位哲人说过:

人生,就是登上我们选择不了的舞台,演绎我们选择不了的剧本。

工作、生活、家庭,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既然如此,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小说《点亮星星的人》,给出了一个答案。

这本书讲述了一群跳上马背、翻越群山、为闭塞的乡村送去书籍的姑娘,她们中有的婚姻不幸、有的身患残疾、有的被原生家庭狠狠伤害。

但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 

即使拿到最糟糕的“剧本”,也要积极地做自己的英雄。

人生的“变量”,往往都藏在你每一次的主动选择中。

改变的前提,是相信自己永远有选择

不管什么样的困境,都有解决的方法。那方法可能很丑陋,可能会让你觉得两脚踩空,天旋地转,但总有解决的方法。

对于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年轻的英国姑娘艾丽丝来说,选择与英俊的美国青年本内特“闪婚”,是一件浪漫又刺激的事。

她幻想自己穿着优雅的套装,在繁华的纽约听歌剧,然后写信回家。

可惜,现实远比理想要“骨感”,她的新家并不在时尚的纽约,而是在保守的肯塔基乡村。

这里没有热闹的餐馆与剧院,只有一个专制度暴躁的公公、枯燥的生活。

一切的一切,都让她无比失望、乏味。

正当艾丽斯感到沮丧时,布雷迪太太带来了招聘女图书管理员的消息。

“你不能去,艾丽丝!”丈夫小声的警告她。

当时的大多数都认为:女人怎能跨上马背、出门送书呢?她们应该留在家里操持家务才对!

在场的女性纷纷垂下了头,但她却在一片沉默中站了起来,“我报名!”

这就是艾丽丝,困难面前从不去想“别人很可恶”、“我很可怜”,而是不停地问自己:接下来怎么办?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厌恶眼前的生活,却很难鼓起勇气打破它。

改变之所以难以发生,就在于我们消耗了大量精力在前面两个问题上,忘了自己才是对“选择”负责的人。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没考上985,家里也没钱复读,失去了最好的改变命运的机会,我的人生完了吗?”

一位网友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出了几条建议:

第一,能读大学就尽量读,次一点也比不读强;第二,毕业后找个合适的赛道,进行选择性的努力;

第三,当你有了稳定的生活后,不要忘了继续读书,寻找新的机会。

就像有句话讲的:

去承认损失吧,去哀悼,去迷茫,去失声痛哭。然后固执地相信会有新的未来从生活中长起来。

很多时候,人生就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即使失去了眼前“最好的机会”,人生未来依然有无数向上的选择。

所有你不喜欢又离不开的地方,都是“牢笼”。

放弃所有借口,此时此地就开展行动,改变,才能此时此地发生。

改变的本质,是脱离舒适区、创造新经验

当你不再盯着一个地方看,你会发现世界上有很多美丽的东西。

艾丽丝上岗的第一天,同事玛格丽带她熟悉送书的路线。

两人骑着马,穿过茂密的森林,玛格丽教她如何辨别毒蛇,告诉她要警惕酿私酒的人,因为不小心撞见就很可能被射杀。

作为 “外来户”的艾丽丝,怕迷路、怕出洋相,更怕有人用枪对准自己。

但她没有退缩,比起回到原来的环境,她更乐于在未知中创造一些新经验。

她牢记每一户人家的特点,为他们挑选合适的书籍;她不顾回程路上的黑暗,为得病的居民读书。

很快,她吃到的“闭门羹”少了,看到的笑脸多了。

这份工作也从逃离的出口,变成了心底的热爱。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人人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可下定决心容易,做出改变却很难。

因为没有人能轻易地走出心理舒适区。

电影《海上钢琴师》中,天才演奏家1900从一出生就生活在邮轮上。

他有惊人的演奏天赋,却一生不敢踏上陆地,即使他的朋友冒死前来劝说,即使陆地上有无数新的可能,他还是选择与报废的邮轮一起葬身海底。

“我配不上更好的”、“我只适合呆在这里”,也是一种心理舒适区。

艾丽丝有脱离旧生活的强烈渴望,又有一种“先做了再说”的勇气。

哪怕每次只创造一点点新体验,积累起来,就拥有了与过去彻底告别的力量。

改变的本质,就是要用新的期待,配合上新行为带来的新体验。

一份崭新的工作、一份全新的关系、一个全然不同的自己... ...

开始新的生活,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当你学会不断地给自己一些“甜头”,才能持续产生走出舒适区的动力。

改变的开始,是找到新契机,迈出一小步

身为女人,选择走出人们为我们划定的界限时会遭遇诸多挑战,事实证明,你完全能战胜这些挑战。

富家女孩伊兹因为瘸了一条腿,需要带着支架走路,所以不爱出门,也不爱跟人打交道。

可热心公益的母亲,硬是把她塞进了流动图书馆。

玛格丽试着给她找温顺的马匹,托举她上马背,可试了好几次都不成功,“没用的,我做不到。”伊兹沮丧地说。

可在大家的一番软磨硬泡之下,伊兹还是拆下了支架,换上了大一号的马靴,跨上了马背。

玛格丽和艾丽斯则跟在她身后,时不时地出言鼓励一下。

伊兹就这样留在了送书队伍,很快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骑手,不仅能单独完成送书任务,还敢用拐杖压住离合器开车。

一次,她还在洪水中救下了3个孩子。

以前那个只会躲在家里绣花缝被子的女孩,变成了一个独立、有担当的女英雄。

故事的最后,她还实现了人生最大的理想:以歌手的身份开演唱会。

她刚开始也不会想到,玛格丽那个小小托举,后来就这样改变了她的一生。

心理学家陈海贤曾说到:

“改变就像一副多诺骨牌,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够推动改变的那块牌,并把它推到。” 

工作、感情也好,生活也罢,永远不可能一蹴而成。

不要去想未来可能发生的巨大转变,只专注于眼前能做的一件小事。

然后小步向前,直到终点。

当你一点点打破内心的恐惧,拓展自我的边界,你想要的,时间都会给你。

改变的意义,是建立更好的关系,成为更幸福的自己

作为整个送书团队的灵魂人物,玛格丽关于童年的最早记忆,就是家暴的父亲。

后来哥哥离家出走、客死他乡,姐姐也在婚后不久离开。

作为奥黑尔家族的后代,玛格丽孤独了很久、也被孤立了很多年。

但她没有选择封闭自己,而是为公共事业积极奔走、为矿工的悲惨遭遇勇敢发声,为挨打的艾丽丝提供庇护。

她的善良为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与尊重,在她深陷囹圄时,很多人愿意站出来维护她。

最终,她从这些新关系中获得了安全感,放下了对婚姻的恐惧,与男友斯文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了不起的我》有个观点我很喜欢:

当我们对现状不满意、又觉得无法改变时,很可能不是我们自身出了问题,而是所处的关系出了问题。

与其在旧关系里“观望”,不如主动建立一段新关系。

这需要先一步付出尊重与信赖,也需要更多的心血和勇气。

但如果一直“观望”,改变就可能不会发生。

人生很多时候,还是“主动追求”胜过了“命中注定”。

故事的最后,玛格丽有了完整的家庭,艾丽丝离了婚,又找到了“真命天子”。

伊兹录制了新唱片,“假小子”贝丝开始环游世界。

姑娘们用知识点亮了他人的星空,也收获了自己的幸福。

人生虽然充满磨难,但是那些敢于做出新选择,创造新经验的人,总是能得到命运的特殊嘉奖。

不要说自己“配不上更好”,人生变量无数,不要放弃自渡。

文章转至某作者,转载前务必看主页简介头图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