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高考还有一个月而已了。这是我去年11月写的一篇随笔。
曾经看到这样一篇新闻:父母带孩子参观豪宅,希望以此激起其努力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当时的想法是不以为然,甚至会觉得适得其反,助长孩子的奢荣华侈之风。然而增多了些许时间和空间的阅历之后,由衷觉得,这种做法未尝不值得一试。想法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我四十天之内去了两次长沙,体验感悟,现在在回来的火车上进行内心独白,打着最真诚不会骗人的文字问自己:如果当初高三以前我去过不同等级的大学参观过,那么我的高考分数、我的高考志愿、我的大学生活会不会有所改变?
在高中以前,一次都没有出过远门。尽管我很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家庭条件不允许。终于熬到高考,本以为可以通过它来放开翅膀,飞向广阔未知的世界。可是高考失败了,家里人明里暗示里表达着不希望我出省就读的意图。因此,即使依然可以填外省很多大学,我都望而却步了。当时没有什么比高考失败让全家人失望来得更痛苦的了,看着爱我的年迈的爷爷奶奶,寄予厚望的爸爸妈妈和哥哥,各种复杂情感蜂拥而至。没有优秀的成绩,还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出省读书呢?而且是在未来没有丝毫信心与保证的时刻。一年多后的我想对那时的自己说:为什么不多坚持一下,为什么不多一点勇气?
两次来长沙,得益于在湖南大学就读同学的收留,吃住全包。期间我有去吃过饭堂,进过图书馆看书,旁听过一节课。也就是说我体会了一把“985”高校的学子生活。湖南大学,千年学府,岳麓大学城,处处充满青春与梦想。风景优美,交通便捷,兼职工作多待遇高(如家教),住宿条件不错,饭堂价格合理,教室布局合理,校园WIFI全覆盖,男女比例均衡,学生素质高,图书资源丰富,奖助学金丰厚……这些外在内在的优势都不是我所在的学校可以比拟的。可是最让我无法接受也最无比羡慕的是,那里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认真。他们在大学城骑着自行车奔往教学区迎风飘来的正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生应该有的样子,而不是骑着小电驴开着油车呼啸而过的吊儿郎当;他们在7点钟后准时起床开始有意义的一天生活,而不是睡到中午浑浑噩噩看几集韩日剧或是打几场游戏;仿佛觉得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与规划,而不是人云亦云,跟风行事。……太多的不一样。这次来长沙,其实第二届红枫大学生记者节的举行,我有幸报名成功得到参观湖南广播电视台的名额。想到上次国庆站在门口眼睁睁看着却不能进的心情以及可能这辈子就那么一次机会可以免费进去,于是抛去所有的顾虑(经济、时间等)“风风火火”一个人搭了无座5个多钟的火车再次站在长沙土地上。心想,也许真的注定我与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斩不断的情缘吧!
这次活动让我更加认清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李锐的讲座上,以及湖南台副台长与魏主播对我们的讲话中,那些来自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学校的学生落落大方提问中,心中真是五味杂陈。能做些什么呢?既没有人家的远大见识,没有人家的沉着冷静,也没有人家的气质风度,除了鼓掌,暗暗回去添墨水,给自己充电,仿佛没有可以多想的了。在一所省属师范院校念传媒的我, 就如前几天看到的一篇文章如是说:师资设备环境各种缺,师范院校的传媒生会有春天吗?我不得而知。
以前高中老师总是鼓励我们以985、211高校为目标,而不是一所普通的大学;要填沿海地区,北上广。可是没有告诉我们其中的差异,又或许说即使告诉了,也依然感受不到这种差别的重要性,还是会不够努力。只有自己经历体验过,才会刻苦铭心。然而现在已经晚了,我回不到高考以前。如果当初我去看过985、211、普通大学的学校环境,学习氛围,地域差异,亲自去感受哪里才是我想要学习的地方。我在高中会不会更努力一点,我在填志愿会不会勇敢一点。那么现在也许不会那么意志消沉,那么迷茫不安,那么缺乏动力。身边的同学睡懒觉成了习惯,逃课成了必修课,打游戏看无关痛痒的视频也成了必修课,看着他们堕落看着自己沦陷,再也集中不了精神完整的听一节课。偶尔想要改变现状,在宿舍认真学习看书做作业,却被别人当作怪物看待是怎样的一种悲哀?不参与“堕落”的游戏是一种不合群的表现,上课坐前面是一种“不合群”的表现,图书馆学习是一种不合群的表现,早起早读不睡懒觉是一种不合群……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早就颠覆到天堂了。这就是大学生活吗?一帮当初在高中拼死拼活的人不约而同来到同一个地方一起看似愉快地作死?像我这种没背景、没外在优势满大街都是前篇一律的大学生,不经一番彻骨寒,真的可以两三年后让用人单位在万万份求职简历中抽出写着我名字的那一张吗?
环境优劣对大多数人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不是也有人说过吗?选择一所好学校比有时候一个好专业要重要,因为在好学校里面的学生素质高,学习环境好,氛围棒。我想,我相信了。纵然有太多的后悔与无奈,已是妄然。现在认识到,应该也为时未晚。人贵在自知,人定能胜天。
如果可以回到当初,我会不惜重金,排除万难来参观体验名校与普通学校的差异。只为为了让自己少走弯路,有一个美丽的大学回忆。事已至此,唯有拼搏弥补所有的遗憾。如果可能,在未来,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提前看学校,自己决定过哪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