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历史,我们常用上下五千年来形容它的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看人的一生,大概只看到了短暂的涟漪。
但是,把五千年的文明岁月放进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也不过如平静的水面上激起的一朵小浪花。
那么,把人类的发展放进宇宙的进化史中呢?那真是用沧海一粟都不足以描述这比例尺的极小刻度。
初拿到这本《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想到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开创的大历史学派,我本以为这本书是在大历史格局下解读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读了几页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思维只局限于狭窄的专一领域,看到作者完全打破学科限制,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解读宇宙文明、地球文明、生命文明以及人类文明,不禁感到震撼与惊叹。
第一,宏观视野,打造“现代创世纪神话”
以大历史的新颖角度打通时间线,整合人类文明,可以说《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这本书是一部用空前广阔的宏观视野与极为渊博的知识深度来重新讲述宇宙创作的巨著,就像本书中的导论中说言:大历史便是以各种时间尺度来考察过去,因此时光旅梦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乎历史知识的书,更能引发涉及古今各种社会结构的重大问题。
大卫·克里斯蒂安认为,历史就像造房子,解构之前必须先建构,他力图将这本《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打造成一部有关起源问题的“现代创世纪神话”,时光旅梦人认为,从这个建构、解构的方式来看,作者还是非常成功的。作者打造的“创世纪神话”没有太多虚无的相对主义,而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眼光,凭借尽可能丰富而牢固的知识体系向读者提供一幅关于现实的有用地图。
从无生命的宇宙到地球上的生命、到早期人类的历史、到农耕文明下的几个世界,再到近代的一个世界再到从现有的时空范围所展望的未来面面观,大卫·克里斯蒂安用进化的过程来展现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之间的联系,并不断穿插宇宙自然史的相关发展,将人类历史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
譬如大卫·克里斯蒂安在描述城市和国家的组合结构时,就巧妙地引入了恒星构成的过程,及两个毫不相关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农业人口集聚在更大的、密度更高的共同体里,不同团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有所增加,社会压力也随之增加,突然之间,新的结构和新的复杂性便一同出现了,这与恒星的构成过程惊人地相似。与恒星一样,城市和国家重新组合并且为其引力场内部的小型物体提供能量。”
再譬如在描述人类及宇宙未来时,大卫·克里斯蒂安认为,生物圈包括人类的最后命运取决于地球和太阳的演化。尽管地球及太阳都有着比所有生物圈都大得多的体积,但是它们比生物圈或者人类社会更简单,因为他们未来的演化时可以预测的。
他写道,“我们的太阳处在生命周期的中期,还将有40亿年左右的生命。但是地球上的生命将在太阳死去之前全部灭绝。当太阳进入老年时将会更热,最终令地球表面更热,生物圈会进化,以减缓这些变化造成的影响,但是最终地球上那些仍然存活的有机生命将丧失选择的机会。在30亿年的时间里,地球将吸收太阳的热量,就像如今金星那样:海洋将翻腾,产生的蒸汽将促使全球变热。地球将变得无法居住,最后它将像今天的月亮那样一片荒芜。”
第二,逻辑严密、言语通俗,便于理解、记忆与传播
时光旅梦人认为,《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这本书能成功引起大众的兴趣,除了其引入宇宙自然观的论述,构建了一个新的、超宏观的学科体系之外,整部作品都是用比较易懂的言语来描述深奥的跨学科问题,且整部著作逻辑严密、思维强大、前后连贯性强,因此,也便于理解、记忆与传播。
比如大卫·克里斯蒂安在描述宇宙的范围时,他并没有完全用晦涩难懂的空间尺度单位来形容,而是通过一些我们熟悉的星系群,来让我们感知空间尺度的概念,同时他借我们日常熟悉的飞机提出疑问,假如一架大型喷气式飞机要花5-6个小时飞越澳大利亚或是美国的大陆领土,那么同一架喷气式飞机飞行至太阳要用多少时间?
假如波音747飞机每小时大约飞行900千米,那它差不多要用20年才能到达离我们约1.5亿千米之外的太阳。若是飞往离我们最近的比邻星,喷气式飞机至少要飞行500万年才能到达目的地!而这只是一个拥有1000亿颗恒星的银河城市中隔壁邻居之间的距离。要感受整个银河系的范围,就必须记住光从太阳到地球只需8分钟,却要用4年又4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比邻星。光线得花3万年的时间才能到达银河系的中心,其距离相当于到比邻星的一万倍。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了解宇宙的尺度,顺便记住一些从未接触过的化学元素概念,让人觉得读此书是有效阅读,并未虚度时光。
第三,数据图表分析法最大程度地减少“一家之言”及“唯心之论”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一书中,经常出现大量的图表、大量的数据,时光旅梦人认为,数据的罗列与引入常常出现在逻辑推算的学科中,属于一种理科思维,而文史书中一般比较少见。但是读了此书,能明显地感觉到作者的客观精神,通过强大的逻辑思维,再加上具体的数字来分析问题,更能证明其分析的科学性。
如书中列出的“早期宇宙年谱”“最早的动植物驯化证据”“公元前400年至公元2000年,世界各地的人口”“1750至1980年的总工业潜能”“地质学时间尺度”“开放的宇宙未来年表”等等,这样的图表与数据遍布全书,时光旅梦人就不过多列举了。
总之,时光旅梦人认为,讲述历史这种带有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的行为,如果能尽可能地引用数字,就会最大程度地减少“一家之言”及“唯心之论”。
第四,指南式神书,垂直细分领域缺乏精确的知识架构
用通俗的宏观视野,从宇宙自然史的角度来观人类历史,是《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这本书最引人关注的特征之一。这部62万字的著作既要关心以宇宙大爆炸为始的天文学,又要涉及地球和人类历史演进的生物学、考古学、物理学、历史学等大综合知识,这就必不可少地造成了一个比较遗憾的问题,就是此书可能拥有空前广阔的宏观视野,但在垂直细分领域却缺乏精确的知识架构。
譬如作者会横向对比多种文明或者多个王朝的某一状况数据,使得我们能够首先在大的空间上抓住方向感,有一定的脉络性认知,但是一走进具体的垂直领域,就会明显感觉到此书只是一个人文分析的指南,纵向的发展缺乏精确的架构,因此要了解宇宙大环境与人类大历史,单靠这一本书就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沿着这个思路做更多的功课。
但不可否认,《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一书具有超强的整合能力,它弥补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千年断层,是值得我们用心去读的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