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春片想必不少人都会有话说,毕竟谁没有过青春呢,大家都经历过同样的年龄,度过了相似的年华。
春天,草木蓬勃呈青葱色,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正以蓬勃之势生长时,因此称青春。现在通常意义上指青少年。比如青春期指从儿童到成年的过度期,一般10~20岁。而中学时代和大学生涯,多数学生的年龄正好在此范围。
因此多数青春片又为观众展现出了学生时代的故事,主人公以学生为主,还有家长、老师的参与,也许还会有社会小青年的存在。
而青春片的观影主力多数是从校园走出来的或迈入而立之年,因此青春对于他们来说是过去式。回忆杀啊回忆杀,从心理学上来说,人们对过去的不舍和留恋,多数停留在一些关键记忆片段,而对于曾经拥有过而失去的,更富有珍惜的心理因素。
关于青春片所引起的共情与回忆,总会煽动情绪和泪腺丰富。
青春,从字面上它是一个蕴含着美好、阳光、希望的褒义词。而无论过的怎样,我们也会赋予它更多值得留念和不舍的意义。仿佛沾上了青春,回忆起它时哪怕天天讲着荤段子的40岁油腻大叔也会露出青涩的笑容。
在青春的世界里,暗恋某个人的扭扭捏捏、为爱上头和小流氓打架、一群坐在晃着腿吃冷饮吹着梦想、喝完啤酒砸瓶子的情绪宣泄,考试前后发生的小故事,其实相同年代的我们青春大同小异。在这里不仅是学习,关于青春需要面对更多。
青春从幼稚走向成熟,也就是完成从生理和心理上的转折。这也是人生的割裂,对自己与世界、周边关系的重新定义。
处于青春的孩子都是对文明的挑战,试图冲突既有秩序。在接受多年的观念输入后,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动思考并且认为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意义。
于是青春所谓的叛逆,是个体意识的觉醒。
亚当夏娃偷食禁果后,看到了彼此裸露的身体,羞愧。这是人自我认知的开始,从观察外界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青春期的孩子意识到自己并不只是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社会的乖宝宝,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存在应当按照自己所想的去活去争取。而那些只存在于童话里的美好,诗歌里的正义,自从被教会后就根植内心,面对现实的丑陋、不公后被唤醒。
他们开始挑战既有秩序,并为自己飞翔了。他们称之为理想。
理想在远方。
我想去富士山看雪,看雪落在我的手心。
目之所及,现实。
鲨鱼在水族箱里游荡,一圈一圈。
其实,不止是青春认为理想在未来,人生每一阶段都是如此,将美好寄托在未来而忽略了当下的感受。我们终其一生都是生活在现时此刻,却望向远方的美好。
影片结尾处,爬上家周边小山顶的母亲说,原来这就是香港啊!
原来你一直在陪伴着我,只是未被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