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余秀华开了平台号,关于她的诗争论也多了起来。加上《诗刊》主编获奖的长诗难以服众,所以关于现代诗之类的讨论也多了起来。
这和“梨花体”、“乌青体”出现时何其相似。大抵是普通人不服气,而诗词创作者根本就无所谓大家的讨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一套认知。
这当然是不好的现象,但是放在现如今的现代诗坛是再正常不过。
现代诗本来就不求共识,标榜的就是独立个性和叛逆的精神。如今,叛逆的精神没有了,就在独立上越走越远。结果发现别人都走这个路子,只好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花样来特立独行。
这种现象有些像盛唐之后的中唐诗人,面临着李杜这样无法跨越的巅峰只好另辟蹊径的寻找出路。但是时代不一样,这些想突破的人自身的才气和能力也无法与刘禹锡、李益、李贺、李商隐、杜牧这些人相比。
所以中唐诗坛乱而有序,各有擅长。而当今诗坛,纯粹就是一个乱字。
余秀华的才气是可见的,不用否认的。
诗人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称号。何况她是《诗刊》推出来的人物,最近这个刊物的主编获奖作品又掀起了大的波浪。相对来说,余秀华比这个拿大奖的诗人更“诗人”。
因为我们能在她的作品中看到她跳动的思想。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有思想总比没思想乱吐口水好。
情怀是诗歌得以示人的基本底色。情怀有高尚、有低俗,但是一首诗的成功是离不开情怀的,至于情怀的高低,只决定了这首诗的深度和流传时间,而文采的好坏以及有思想的内容就决定了读者的喜好和流传的广度。
余秀华的诗是有文采和思想,所以能得到一部分人的青睐并流传。
但是,在情怀上是等而下之的——注意,这纯粹是个分类,并没有贬义。
诗歌有向内和向外之分。向内,就是诗人关注自我,写个人的内心世界;向外,就是诗人关注社会,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多的表达对社会的看法。
向内的诗人的作品,如果契合了时代,反映了社会,也会成为有价值的作品。李清照的作品大多哀哀怨怨,写的也就是闺阁情思,但因为正切合了王朝灭亡,世事巨大变迁的社会生活,表达了怀念故乡故国的情思,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爱国词人”。
但是大多数向内的诗人,只是写个人的小情感、小情怀而已,显得作品纤弱、卑微。像唐代的晚唐体、宋代的四灵诗派,都是向内到极致,没有内容的浮华空洞。
这个就不用举例了,每到王朝倾覆,社会风气走向颓靡的时候,这些情调的作品就会流行起来。到下一个社会蓬勃发展的时期,就有各种文人出来对这种虚无诗风进行纠偏。如初唐四杰、陈子昂,北宋欧阳修等等。
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就是大情怀和小情调在社会风气主流的斗争史。
余秀华就是一个向内的诗人。她的诗是典型的向内的诗,是用才情支撑起来的小情趣,甚至低俗情绪。
而我们是不是要对她这种小情调诗歌进行批判呢?
其实也不需要。诗的功夫在诗外,在社会之中。如果一个社会的风气正,小情调自然被打压,如果社会风气低迷,小情调抬头是自然的事情。
小情调当然有文采好的作品,只是这种文采好经不住社会和时间大潮的冲刷,终将飘散于风中。
很多人都在喊着“百花齐放”,是的,理想和理论上是这么说。
但历史和现实呢?总会分出主流和非主流。
非主流的东西最终会被历史抛弃。
如今的诗坛,大概率最终都被抛弃,不止一个余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