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初听了师北宸老师的写作课《学会这四招,七天提升写作能力》,里面的四招分别是阅读,笔记,话题和写作。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北宸老师介绍了如何做好这四个方面,写出好的文章。我从中挑选了自己比较认可的观点,写下了自己的认识。
定位自己的阅读
北宸老师强调了定位的重要性:
10年之后,你希望别人在谈论你时,他们在谈论些什么?
要让你的读者对你有所期待,就像期待笑来老师会带领我们去重新认识重要的概念,并教给我们实用的方法论;就像期待刘润老师会用前人的思考为我们打造认知的阶梯,让我们对商业世界有更深的理解;就像期待罗永浩会把锤子打磨成艺术品,同时将他打磨锤子的经历讲给我们听。
最近有句话听得比较多:输出倒逼输入。那么想要输出有价值的内容,需要多少的输入呢?在北宸老师看来,一千字的输出,要有10万字左右的输入。觉得多?再看看罗永浩在微博里怎么说的:就像有的企业CEO开发布会前用两个小时准备演讲,而我要花200个小时准备演讲一样。
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稀缺的,我们要有自己清晰的积累。如果明确了自己长期要做的事情,那么就把这件事情当作自己的专业来研究,元认知什么的都用起来,all in。只有在一个领域内深挖下去,钻透了,才会有深刻的洞察。这些洞察,才是真正对别人有用的。
如果你还不是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其实我就不是很清楚),那就在写作中不断找寻吧。借用乔帮主对我们的教诲:为了找到真正想写的东西,要拼尽内心所有的力气。只有这样,当你真正遇见时,才会强烈地感知到它的存在。当你不断书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时,随着时间的累积,就像任何一种伟大的感情,它会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所以,一定要追寻下去,直至最终找到它。在此之前,不要停下脚步。
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d it. And, like any great relationship, it just gets better and better as the years roll on. So keep looking until you find it. Don’t settle.
用笨工夫做笔记
北宸老师认为,好东西是聪明人用笨功夫做出来的。如果这里的好东西是文章的话,那么笨功夫就是笔记了。
北宸老师说他每读一本书要做五千字左右的笔记,精彩的书则六千到两万字不等。我当时真是觉得很震惊,这是把书再重新抄一遍吗?当然不是的。要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书中的新概念,记录好的例子,搞清楚文章整体的逻辑关系。只有认真去做笔记下这番笨工夫,才能为后期的写作打好基础。
记得《奇特的一生》中的柳比歇夫也说过,自己相比于同侪,读书是比较慢的。但是他每读一本书都会做大量的笔记和摘要,有时写很长的书评,直到把这本书中的精华全部消化吸收为止。在之后的时间里,他就可以很轻松地调用自己的笔记,而不会像很多其他人那样看得快忘得也快。长期来看,这样的读书方法反而是更有效率的。
随时随地记录话题
我们的话题要随时随地去积累,也许是书中读到的一个有意思的概念,也许是别人不经意讲的一句话。如果好的话题出现了,就要马上记录下来, 否则就忘了。做好记录之后,不要在当时就做出判断,先把这个话题放一两天。再次回顾这个话题时,也许会觉得挺没劲挺幼稚的,也许会觉得确实是个不错的话题。
关于如何发现新话题,北宸老师的建议是多和圈内的人交流,别人的观点对我们很有帮助。对此,古典老师的说法是:要多和同侪交流,想着一个人在家憋大招,本身就是能力不足的表现。
写作
根据话题来写
在之前积累的过程中会产生几个自己很感兴趣的话题,围绕这些话题进行阅读和做笔记,逐渐打好腹稿。而真正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又会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不断加深对目标话题和阅读内容的理解,然后将自己的思考结果用文字表述出来。
根据读书笔记来写
针对特定领域记录了大量笔记,可以通过写作来进行整理。比较不同作者对于同一个问题看法的异同点,整合多个视角来形成自己较为全面的认识。
没有话题也没有读书笔记?
那么你可以尝试去翻译一下经典的文章,比如《经济学人》里面的文章。翻译原文的好处如下:
- 通过用母语表达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 高质量的文章可以拉升我们对自己写作的要求
- 不会走偏(回想当年写过的跑题作文^_~)
虽然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写好文章,但真正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做的,反而是之前的阅读、笔记和话题的积累。就像笑来老师说的,钥匙在别处。
最后,我所知道的最好的写作方法是在吉恩·沃尔夫的手掌上:写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