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而是一家人的。
父亲
从一个不羁的浪子成长成一个成熟稳重有担当的父亲。
他热衷政治和音乐,并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这些爱好。教梅森怎么鉴赏音乐,带着他们为自己喜欢的总统候选人宣传打气。他内心充满爱,年轻时即使他很落魄,但仍坚持每周与他的孩子们见面,真诚用心的和孩子们交流分享,而不是敷衍式的只是带着他们吃喝玩乐。他在认真聆听着孩子们在青春期的各种烦恼,并给出自己的建议。
他教导步入青春期谈恋爱的女儿要做好避孕措施,女儿羞得直捂脸,梅森表示要上厕所;他鼓励儿女们要面对生活,即使它有些不堪。"随着你慢慢成长,你的皮肤会变得坚硬,你就不会那么敏感"。
毫无疑问,父亲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导师。对于妻子,他肯定是有所辜负的,算是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付出的代价吧。
母亲
这十二年里,母亲从年轻的长发姑娘,变成了短发有点发福的中年妇女,也从一个不断寻找男人作为依靠的姑娘,变成了一个独立面对生活的单身妈妈。
她深爱自己的儿女,为陪伴年幼的儿女而放弃与男友的约会;在儿女受到教授的暴力威胁时不顾一切的离开了他。虽然她总是说着想要自己的生活,可事实上这十二年来的每个重大决定,都是以孩子为中心。
她不抗拒自然而然的感情,无论是面对自己的老师还是自己的学生,她愿意给自己机会,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个好丈夫,虽然结果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反倒是孩子的亲生父亲,似乎成长成了一个合格的丈夫。甚至能穿着西装抱着孩子和丈母娘在教堂聆听圣经。
姐姐
可以说姐姐从小就有着"影后"的潜质,少女时期的调皮,青春期的叛逆,但是仍疼爱弟弟。在继父嘲讽梅森的耳钉和紫色指甲时及时声援他,表示梅森只是想让自己显得特别点,这没什么。会很关心得问梅森,为什么他总是沉默寡言。她首先主动走出了自我的世界,让家人能进入她的世界,对比梅森,印证了女孩子比男孩子早成熟的道理。
弟弟
梅森大部分时间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偶尔温暖如春,偶尔又冷酷如凛冬,仿佛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却又好像看透一切的样子。他对世界的感知总是慢半拍,或许是因为他总是不愿意去主动了解这个世界。
幸运的是,他身边的人有那多人在他成长过程中给了他及时的帮助。比如他的父母、姐姐、摄影课老师、餐厅老板。
唯一的"伤害"或许就是初恋吧,但是这何尝不是成长必修课。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是,整部电影看下来没有很强烈且夸张的剧情冲突,没有影响人生的重大事件,有的只是少年默默的成长和平凡的小烦恼。我们以为人生会有更多,比如轰轰烈烈的爱情,惊天动地的事业,可歌可泣的友情,但是,都不是,我们有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平凡,这才是我们真实的青春。
整部电影也没有太多煽情的形象和表演,却有力地劈开了我们内心中关于成长,关于亲情的枷锁,把这些回忆都释放了出来,他就像一面生活的镜子,立在我们面前,折射出生活背后的道理。
相比国内的青春片动不动就校园暴力,性,堕胎相比,少年时代真的文艺而小清新。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少年时代才是我们大多数人青春成长过程中该有的样子,这也是这部电影更能打动人的地方。
比如,梅森在洗手间被欺负时并没有报复,只是沉默片刻便走了,梅森和其他几个男孩聊聊到女人和性,只是随声附和。现实中,也许我们也曾受过欺负,但是并没有因此而成为杀人犯,也会和几个好友悄悄女生和性,但并没有滥交,也会悲观困惑,但是也不会就此报复社会。对生活感到厌倦,感到毫无出路,但生活依然继续,困惑并快乐着。
正如电影中父亲所说:我也不知道人生究竟有什么狗屁意义,也没有人知道,但这些都不重要,你开始用心感受且一直用心感受下去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