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一期朗读者里白岩松说“故乡是一个人无论走多远,走多长时间都还会想回去的地方,即使有一天哪里不在有你的亲人,不在有你的家你依然还会向往的地方”。是啊,故乡是我们这一辈子都忘不掉的地方!
如果把故乡比作一个人,那她一定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母亲,用她那甜美的乳汁滋养着我和我的族人。
我的故乡不仅美如画,还物产丰富,走出去的儿女好多都重新回到那里,只为守护那一片我们曾经热爱家园。
如果说故乡的美肯定还是离不开那连绵起伏的龙尾山,像一条长龙一样盘旋着哪里,守护着我们。因为山脉在我们这个地方没有了,所以老人都称龙尾山。我就在这龙尾山下长大。那时候山还是没有被开发的。山上最多的就是松树,然后就是其它各种各样的树木与植物。很多我也叫不出它的名字。但山上永远是呈现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一片绿油油。别人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也一样,记得那时候我们那里的村民没有柴火就去山上取,那落在地上的松毛也经常被弄的的干干净净。而我们小孩子最爱做的事就是去山上找野味。那漫山遍野的野苹果,红彤彤的,有人会拿它来做冰糖葫芦卖,酸酸甜甜的味道好极了。那野梨树也是特别有趣,树很大一棵棵,果实却很小,但是外形和我们吃的黄花梨一模一样。只是它的味道就没有那么好了,特别的酸,咬一口,要酸很久。那野葡萄它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家种葡萄一样,也是木质藤生长,长长的藤子上长满了绿叶,结的葡萄特别多,但是个儿不大,也是有点酸味的,那野殷桃味道比现在我们在超市买的好吃多了,真的是香甜可口,颜色也是红红的,当然唯一就是个头不大,还有那野草莓,它也是木质藤的植物和野葡萄差不多,浓密的枝叶十分茂盛,只是叶子和果实不一样,野草莓的叶子和家种草莓叶子一样,果实也差不多也都是红红的。一大片一大片的挂着藤子上,远远看上去就像一个个小灯笼。还有那野桃子,也是酸酸甜甜的挂满枝头,还有野板栗树,记得那时候板栗树已经特别高了,我们是摘不到的,到了秋天地上会掉好多的野板栗,我们就会去捡。听老人说这个可以拿来做饼吃。还有拐枣,还有李子……还有那漫山遍野的野栀子花,虽然树不大,花瓣也没有家养的那么多层,但它特别的香,如果你从旁边经过,就算隔一条马路也能闻到它散发出的芳香,还有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那是我儿时见过最美的花,那一大片一大片的,就像一片花海一样。美极了。以致好多年以后我还怀念它曾给予我的美好。还有茶花,也是一片一片的生长。到了秋天就会有村民去采它的果实回去榨油。……山里的动物也是特别的多。山里一般都有清泉水,里面会有很多的野鱼,还有野的山羊,还有那数不清的蛇,还有野猪,野鸡,野鸭等太多了。它们都会经常出现在水边上。如果说这些植物动物给故乡交织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那我们就来看一下故乡给祖国交过的答卷。
如果把故乡比作一处风景,那它一定是独特的,它不仅仅只有那如龙般的山和水。还有矿物质石油。
我的家乡又名121,顾名思义这个是开采石油的编号。那时候,龙尾山下热闹非凡,都是一片一片的商品房,这里有集市,这里有医院,这里有小学,中学,甚至高中,还有广播电视台,电影院……还有专门的邮局和球场。记得那时候每年元宵节,我们就去球场看他们石油工人编排的文艺演出,那些年年年如此,平时他们每天早上都会去山里晨练,有的跑步,有的练嗓子大吼大叫的,到了夏天他们会和我们一起去山里抽野竹笋,去采野蘑菇。再后来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那一年也就是是邓小平爷爷去世的那一年,球场再也没有举行过元宵节的节目了。再也没有见过那么热闹的场面了。后来很多工人都迁去了外地。唯有那一片热土还在哪里。
后来一条武荆高速穿山而过,龙尾山下的好多森林都已经消失了,变成了现代化的果园,周边也是建了好多的工厂。小时候那些石油工人经常对我说,小妹妹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离开这山沟沟里,而哪里成了我再也回不去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