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王春雨学习分享第294天(2021.12.22星期三)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一个自卑的人往往过低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总是拿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长处比,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在人面前自惭形秽,从而丧失自信,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甚至沉沦。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一个人小的时候,正是性格和信念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学习功课、掌握本领的重要时期。此时如果产生了自卑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世界,整日用一种消极和自卑的情绪去生活,那么他们的自我暗示就会接受,这种缺乏信心的精神,从此一蹶不振,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自卑的孩子往往以消极的态度评价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如果这种自卑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关注,会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父母应该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必须帮助孩子克服和纠正,以免形成自卑的性格。
1、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
有的孩子之所以变得越来越自卑,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使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与指责。长期以往,孩子每做一件事,他在潜意识中总会对自己作出否定的结论。
所以说,家长不要奢求孩子能完美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而应该鼓励孩子去做,然后鼓励孩子发现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值得肯定的方面,并及时进行表扬,从而慢慢的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要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努力把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最好的肯定。
2、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他的短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哪怕是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够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缺陷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学会理智的对待自己的长处,寻找合适的补偿目标,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就能把自卑转化为一种奋发图强的动力,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父母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对自己进行积极、正确、客观的评价,并且认识到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会有短处和不足。因为一个人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与他们进行正确的比较,才有助于肯定自己,才能克服自卑感。在生活中,父母还要注意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并不失时机的给予孩子肯定和表扬。孩子认为自己有优点,并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便会增强取得更大更好成绩的信心和希望。
3、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家长应经常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因为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一个好办法。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要总是在内心暗示自己:“我不自信”。而要告诉自己,我能行,我很棒,我一定能够把事情做好。
如果孩子在某方面真的做的不够好,家长也要让孩子知道,他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告诉孩子前面有困难,但是他一定可以克服,继续前进。孩子只要有心理准备,就不会因为这一点困难而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