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值班,原是带了本东野圭吾的小说准备打发这无聊的一天,可拿起手机就忘记带书这回事了。
闲的无聊开始刷抖音,刷到了一条农村父亲送儿子去北大报到的视频,触动到了我,记忆随着这条视频内容让我追溯到2012年9月份父亲送我去上大学(高考分数低于当年省内二本分数线16分,征集了两次志愿才被省里不被大多数人所知和看好的学校录取)时的情景。
即便那所学校没什么知名度,甚至我都没够到二本线就可以上一所二本院校,对于我和家人来说已经是那年最好的消息了,对于复读了一年的我来说,很知足,这样,我就不用去选择学费高昂的三本院校了,无疑为家里节省一笔钱。
记得是9月10号开学,父亲提前两天送我去学校,因为交通不便,我们转了两次大巴,早上八九点的样子从家里出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到学校大概是晚上10点多了,在那2900米海拔地方的9月份下雨是挺冷的了,还好当时穿的比较多,也很感谢我补习班同学哥哥的帮忙,因那所学校有他的几个同学在读,当晚,在同学哥哥的帮助下,我住在他那女同学的宿舍,父亲跟着同学的哥哥住在他男同学的宿舍,那一天我整个人都是懵的,听说因为新生报到的比较多,附近的宾馆都住满了,同学的哥哥很热心,所以我和父亲就都住在了学生宿舍,第二天早上,我们一起吃完饭,父亲可能是高反了,他老说困,还说可能是自己茶瘾犯了,两天没喝茶的缘故,鉴于此,他就准备赶紧回家,对于他来说,把我送到学校他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父亲殊不知,我的名还没报,被褥和一些生活用品都还没买,那感觉对于我来说就是自己像很重的包袱被丢掉了一样,呵呵,后来想想,也是我矫情了,当时会有这种想法,完全是因为觉得自己是第一次离开家,对周围一切的不熟悉,对新环境存在未知的恐慌罢了,直到我见到了自己的舍友,那所有焦虑和不安都消除了,人果然是群居动物呀。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寡言少语,和我们三兄妹基本没有多少交流,他只是默默地为我们提供一切他能力范围内的物质条件,我们平时表现如何他不会像别的父亲那样过问,除非我哥又和别人家的小孩打架了他才会“暴力性”教训一下,然而这对我哥来说,一直没起到任何教育作用……
父亲一直是个很要面子的人,甚至有时候让人觉得他那是过度的自尊心作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几十载劳作活动,已经把这个才五十出头的男人摧残得看起来像七十多岁的老者,看着要比同龄人老很多,密密麻麻的皱纹不经意间已经爬满了他那瘦黑的脸庞,我一直都不敢直视他,我怕心疼。
在母亲眼中,他一直被冠以没出息的头衔,听母亲吐槽多了,慢慢地我也被潜移默化了,觉得父亲就像母亲说的那样,渐渐地衡量父亲在我心目中形象和重要性的那杆秤似乎失衡了,或许是自己的无知和傲慢造成我开始对父亲有了偏见,觉得父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母亲之所以这样评价父亲,就是因为他不像大多数村里人一样放弃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去大城市打工讨生活,她嫌弃家里种地的方式没办法让生活变好。看到父亲宁愿身体累点、收入少点都不愿意放弃种地,我曾帮母亲动员他去打工,直到我问他为什么不愿意的时候,他给我的回答是:“我不想低三下四看别人脸色生活”,刚开始不理解,现在绝大多数人不都是这种生活状态吗,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参加工作后,我慢慢明白了,他可能是不愿意向生活低头罢了,到现在,他仍然坚持精心呵护他那些苹果树,仍然种着一家人一年都吃不完的粮食和油料,每年都如此,我劝他可以选择少种点,可他不愿意让那些在他眼里所谓“条件好”的地荒废掉。我知道,只要他能干得动,他就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种下去。因为他比我们想象中还热爱家乡的那片黄土地,或许对于他来说,种庄稼也是一种爱好吧,我只能试着去理解他,体谅他!
我们都不善于表达,连平时打电话都是“硬邦邦”的语气。工作后一年回一次家,与父亲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总觉得智能手机用起来肯定很费钱,所以一直用老年机,平时没办法发微信视频,或许是我这女儿做的不到位,没有去教他该如何使用……即便这样,可我还是一直都很心疼这个不知问我冷暖的人,我知道,他应该是爱我的,不然怎么可能支持我目前所做的所有重大决定呢,包括我结婚的事,他都完全尊重我的意愿……
现在,只希望时间能够慢一些、再慢一些,父亲的身体能够硬朗一点,别让他那饱经风霜的一生再有任何不如意,能够让他也像别人一样有机会好好享受自己的天伦之乐。
后记——
父亲给的爱是始终厚实的、笨拙的、无声的,永远不要因为他的平凡而去否定和抨击他,生活不易,他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