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新华社》发表的纪实文章《团结奋进,创造新的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2023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文中提出要“居安思危,于治思乱,破立并举”。
常怀忧患,是对胜利时骄傲的深刻警示。“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是一种自觉的压力和动力,蕴含着清醒与警觉、奋进与坚韧。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应对挑战中壮大,始终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失误后拨乱反正、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心存忧患、肩扛重担,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尝遍千辛万苦,经历千难万险,穿越千山万水,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铿锵旋律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正如毛主席与黄炎培先生的“窑洞对”,探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可以发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普遍规律。习主席在2022年的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忧患意识,要求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深刻表明我们党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一以贯之。
常怀忧患,是对风险挑战的高度警觉。从历史和实践看,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贯穿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成为治党治国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大势,敏锐洞察复杂多变形势,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践证明,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战胜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常怀忧患,是对精神懈怠的深层警醒。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对面临的考验和危险总是有着异乎寻常的清醒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这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大判断。”告诫全党:“我们要清醒看到,我们党长期执政,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有的觉得现在已经可以好好喘口气、歇歇脚,做做安稳官、太平官了;有的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思进取、庸政懒政混日子;有的为个人打算多了,患得患失、不敢担当却贪图名利、享受;有的习惯当‘传声筒’、‘中转站’,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难题往上交,缺乏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
身处盛世,我们越应当牢记“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常怀忧患之心,多虑长远之事,做到“终日乾乾,夕惕若厉”。风险挑战面前,更要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策略,练就斗争本领,勇开顶风船,走好上坡路,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