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在美国:培养有礼貌的孩子很重要

  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子孙,我从小就被教育: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亲戚朋友或认识的叔叔阿姨,都要主动打招呼。“叔叔好!”“阿姨好!”这两个短语就像口头禅一样,贯穿了我整个青少年时代。

  长大了,不用再叫叔叔阿姨的时候,这种见面打招呼的习惯就被老北京的口头语儿代替了。“您好!吃了吗?”或者“您好!遛弯儿呢?”再或者“回家去啊?”听着都是些没用的寒暄,但好像就是得有这么一声招呼,才能安心地和熟人或不那么熟的人擦肩而过。

  至于这一声招呼到底有多重要,我小时候还真没认真考虑过,不过确实因为有礼貌而受到过不同的待遇。

  我小时候住在筒子楼里,一个门洞里住着十几二十家人;出来进去的都是爸爸妈妈的同事,几乎每家都有孩子。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当然相互的爸爸妈妈也都认识。张叔叔、李阿姨、陈伯伯、杨姥姥……如果赶上下学或下班的时间,我走出去或走进来一趟,小嘴儿得不停地嘚吧,才能跟每个人都打过招呼。

  我最好的朋友是我们家的邻居,她比我小一岁,性格比我内向,喊叔叔阿姨对她来说一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于是经常出现的场景是,我们俩一起走在楼道里,我仰着脸一路招呼过去,她则低着头,一声不吭地跟在我后面。时间长了,左邻右舍的叔叔阿姨们人前背后总会拿我们俩比较,渐渐地,对我们两个人的态度也不太一样了。在我的印象里,那个年代我的同龄孩子几乎都把“叔叔阿姨”叫得很响亮,所以她那种不爱搭理人的样子就显得格格不入。

   人小的时候头脑简单,对这些生活细节并不理解,也不往心里去。等自己变成了别人的“阿姨”,才开始慢慢明白,小孩子学会打招呼的重要性。

  我第一次深切注意到这个细节,是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家庭聚会。七八家朋友,十几个孩子,大人吃大人的,孩子玩孩子的,欢声笑语,热热闹闹。但我在心里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这十几个孩子从一进门开始,全都瞪着俩眼珠子直奔楼上,竟然没有一个人跟眼前的大人打招呼。期间,他们楼上楼下、屋里屋外穿梭于各个房间,也都是把在场的大人当成隐形人,好像谁都没看见。孩子们这样的行为,让我感到很不舒服。

没隔多久,大儿子也因为没礼貌而被告状了。

  大儿子从小跳拉丁舞,舞伴是个俄国女孩,比他大半岁,也进入了青春期。两个人在练舞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争执,对节拍和动作的意见不统一,时常互相心生怨气。但基本是对事不对人,经常是今天生着气回家,明天又和好如初。孩子之间打打闹闹,我本没放在心上,直到有一次,女孩的奶奶很严肃地问我:“Lilly,Alina跟我说,Daniel每次见到她都不打招呼,每次来跳舞都当她不存在。这是你们中国人的文化吗?”闻听此言,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看样子,孩子有礼貌确实非常重要,否则这脸都丢到国际上去了。

  从那以后,我也开始留心观察了很多不同的孩子——华人、韩国人、美国人、墨西哥人……很遗憾,我发现我们华人的孩子最没礼貌。反倒是那些被我们视为“蛮夷之邦”的别国孩子显得更彬彬有礼。

  美国孩子“Hi! Thank you! Please!”张口就来,韩国孩子从小就被妈妈按着脑袋给课外班老师鞠躬,连园丁老墨的孩子见面都能“Hola”长“Hola”短地跟人打招呼。可转过头看看自己的孩子,似乎对这些完全没有概念。

  孩子讲礼貌有多重要,这个问题确实困扰了我一段时间。经过认真的思考,我最终得出了一个非常朴素的结论。之所以说“朴素”,是因为我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我仍然认为孩子讲礼貌很有必要。

  作为一个有私心的妈妈,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遇到愿意帮助他们的人。可人家为什么愿意帮助他们?肯定是因为喜欢他们;可为什么喜欢?首先是因为他们有教养,有礼貌。

  如果再设身处地想一想,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我面对两个孩子,一个每次见到我都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而另一个却长期把我当空气一样视而不见。试想,当他们需要我伸出热情的手的时候,我更愿意去拉哪一个呢?

  看,道理就这么简单:有礼貌的孩子,无形中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也同时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把道理想明白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中国孩子和其他族裔的孩子比起来,性格普遍温和、沉默少语。我的大儿子就是这样的人。

  自从他老妈想明白了这个道理,立时三刻就开始上纲上线,要求他不仅要主动跟人打招呼,还要适时地说“谢谢”,离开时说“再见”。不论和大人还是同龄人说话时都要声音洪亮,看着对方的眼睛;见到女孩子要主动打破僵局,确保不冷场……那年他大概不到十岁,可以说,十岁以前他在礼貌教育领域还处于一片“处女地”。

  俗话说得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为了把羊圈修结实,我采取了盯人战术。白天他去学校,我当然管不着。但只要是在我视野范围内,无论何时何地,什么场合,只要遇见熟人朋友,我就会提醒他打招呼,说再见。去餐馆吃饭或参加各种活动,只要有人提供了帮助,我都会提醒他道谢。

  刚开始的时候,他别别扭扭,吭吭哧哧,经常当着人家就卡在那里,脸红脖子粗地不出声。慢慢地倒是能张口了,但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哼,谁都听不清他在说什么。

  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掉链子”,让站在旁边的我觉得尴尬,但我还是极少去强迫他一次到位。不叫就不叫,不说就不说,这次不行还有下次。时间久了,他也意识到,这不是老妈心血来潮的突发奇想,而是有计划、有预谋的长期项目。

  既然躲不过,还不如妥协。而且,他也发现,每次跟叔叔阿姨打招呼,都会得到热情的回应;每次对提供帮助的人说谢谢,都会换来赞赏的眼神。过了一段时间,他似乎改进了不少:走在路上看到爸爸妈妈的朋友,会老远打招呼;去别人家参加Party,进门也会先叫一圈叔叔阿姨再去玩;跟老师教练或其他成年人说话,也不再目光游移、问一句答一个字了。几年下来,他慢慢地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有了大儿子做榜样,小儿子一路走来非常顺利。从小到大,小儿子跟在哥哥的后面有样学样,有的时候,他甚至会提醒我们要及时跟提供帮助的人说谢谢。

  转眼间两个孩子都长大了,我必须说,现在他们都是非常懂礼貌,有教养的年轻人。也正因为如此,两个人也在各自的生活圈子里都收获了诸多的认可和帮助。没有这些来自长辈,朋友,师长,甚至是陌生人的帮助,他们当然不会就此无法生活。但有了这些帮助,他们的学业和生活都更加顺遂通畅了。

我觉得,讲礼貌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但讲礼貌一定会让孩子的人生路走得更加顺畅。你觉得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很多家长是不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里来了客人,让孩子给客人打招呼,孩子却漠然的看一眼客人,扭头就回自己的房间,留下...
    和友育儿阅读 264评论 0 0
  • 身为宝妈,职为主妇,各种折腾,蹦跶依然拗不过这个现实,回头来看,这宝妈,主妇竟然一桌狼藉,咱也是在折腾,蹦跶中有成...
    七年一遇阅读 310评论 0 1
  • 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怎样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第一: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要用礼貌用语,例如阿姨好叔叔好,爷爷奶奶好...
    米晓鹿阅读 2,788评论 0 4
  •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们对礼貌的一般定义为:有教养,有素质,尊重他人…… 人与人之间,礼貌是相互...
    沐一布阅读 300评论 2 7
  • 今天下班回家后,我就拉着小拖车下去取快递,到楼下的时候。看到一个小女孩在跟一个叔叔打招呼,我以为,那个人叔叔是送小...
    梨花庵下梨花仙阅读 7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