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
“坚持”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优秀品质
因为坚持很难,放弃很简单
但有的时候,选择放弃
却是比坚持更难的一件事情
就像下面的例子:
花了五十块去看电影,但是看了二十分钟实在觉得无趣,是否还会留下来把电影看完?
衣柜里是不是总有一些不喜欢或者不合穿的衣服,一次都没穿过,但却舍不得丢掉?
388元的自助餐,只吃了200块就已经很饱了,但看到点心上来了还是要继续吃?
不想放弃
因为不想浪费已经花出去的钱?
其实你已经不知不觉
被其中的“沉没成本”所拖累
一.什么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已经发生、无法收回来的成本支出。简单来说就是你已经花出去的钱、时间、精力等,想要回来已经不可能。此时,这里的钱、时间、精力等,对你来说,就是沉没成本。
二.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沉没成本?
正常来说,沉没成本作为以往发生的,且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不应该影响现有的判断。但吊诡的是,很多人的决策往往会受它干扰,并试图通过「把事情继续做完的方式」来挽回「沉没成本」,结果往往得不偿失。像是不肯放弃一段糟糕的感情,因为之前已经“投入很多精力和心思”,所以选择继续拖着;投资时由于“先期的投入不能割舍”,所以即便前景渺茫也不愿放弃,并追加投资。
三.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受沉没成本的影响?
为什么做决策时会念念不忘之前的投入和付出(沉没成本),担心之前的积累会因为新的决定而付诸东流?
这其实是人的“损失厌恶”心理导致的,即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会认为失去比得到更难以忍受。
举个例子:
情况A:你在路上系鞋带捡到100块钱,非常高兴~
情况B:你在路上系鞋带丢了100块钱,蓝瘦香菇~
试想一下,同样是100块钱,是不是情况B的悲伤程度大于情况A的高兴程度?
当然还有一个大家都懂的例子:损失一个iPhone X , 得换回一个iPhone XS才能开心回来。有行为经济学家甚至给出一个量化的估值,同样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是相同收益的2.5倍。
其实,陷入沉没成本的黑洞无法自拔,终究是源于人们心中的不甘:不甘心花了钱没使用就丢弃,所以不愿意断舍离;不甘心几年感情的白白付出,所以选择将就……
四.那么,应该怎么面对沉没成本?
① 敢于及时止损。执着于已有的结果,甚至为这个损失追加成本,可能只会令损失更大。
② 做的决策,仅仅取决于当下的收益和未来的利益。例如「难以咽下的自助餐」:忘记已交的餐费,问自己好不好吃?不好吃就不吃。「无聊透顶的电影」:忘记看了20分钟的投入和票钱,问问自己电影烂不烂?烂就不看了。
③ 沉没成本也并非完全有害,有时也可以“以毒攻毒”。像是由于工作、家庭繁忙等原因,健康计划常常无法按时执行,这时候给自己设置一个「沉没成本」——办一张比较贵的健身卡,付一笔“让你想起来就心疼”的会员费,这样你就很可能不会“嫌麻烦”不去了。
五.“无益”的沉没成本,可以避免吗?
沉没成本带来的危害提醒我们,在选择的时候更要理性,如果方向错误就不要继续走下去。不过,如果能在一开始就避免有害的沉没成本显然是更优的。在日常生活方面,我们有很多“无益”的沉没成本,像是排队看病的时间、等待产险理赔的时间、投资理财的精力等,其实都是可以尽量避免的。
例如在投资股票方面,为什么会有人越赔越多,除了不懂风险控制之外,很重要的原因是放不下“沉没成本”而选择一味继续投入资金。市场是没法预测的,但科技日益发达,或许以后通过融入智能科技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理性的决策,让生活中的烦恼减少、无效的投入减少。
但是,目前为了避免无益的沉没成本,给自己设置一个损失上限显然是最有效的。比如看电影,我们在进入影院之前给自己规定:若是看了二十分钟依然觉得不好看,果断离开;吃自助吃到八分饱,果断停止;投资时损失到一定金额,果断放弃。
及时止损这一策略是我们面对沉没成本犹豫不决时的醒脑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