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感触,把生活留给自己一份厚厚的独家记忆。这是我写文字的出发点,连文章都谈不上,只能说想在自己有话可说的时候写写字。
每一篇都是自己当天最触动的一个点。从最初的几百字到现在写着写着就过千字了,我觉得自己正在不断进步。只要题目定好,写字的过程是享受的过程,也是不断自我反省的过程,回头看看自己曾犯过的错,走过的弯路,就会有了总结和感悟。
现在越来越觉得,写字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也许有些事儿有些决定在下笔之前还没有定论,可是写着写着就看清了矛盾所在,自己就把自己写明白了。写对我来说,其实就是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慢慢的,也总结出一些收集写作素材的方法。
①一直都以为读始终应走在前面,现在这种认识愈发强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实在是法宝。
但可读的内容有很多,首先还得推崇纸质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祖先留给我们的那些儒家经典,唐诗宋词,以及各种中外名著,经得起一读再读,甚至常读常新。可惜,本来就掌握不多的这些经典,也忘差不多了,突然有一天,想起了一段话,一首诗,或者一句名言,再把它放到生活中去检验,顿时豁然开朗。正如杨绛所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纸质的书适合精读,甚至背诵。你看那些传诵至今的经典,哪个写作者不是自幼饱读诗书,精于背诵?
每天背诵一段话,常读常思,思想不再乏味,就有了内容。
②浏览资讯,只要你想看,现在各种海量信息充斥身边,这些碎片化的阅读,能让人接触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最前沿的新闻素材,上至国家政策,下至百姓生活,包罗万象。信息的广博无形会开阔人的思维和眼界,你多想一步,没准灵感就来了。
③一味的文字总会有些单调乏味,心浮气时躁时,我就会看一些能让人有所启发,或捧腹大笑的,或发人深思的小品,访谈录,有点意思的会连看好几遍,再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有时可能就是一句话,一个词。
④翻看我的笔记摘抄:看看又忘了多少,又有了什么新理解。
⑤听听歌曲和文章,那些曾打动你的歌曲或声音会换个方式让你捕捉到该有的故事。
⑥我和家人,亲人的生活。这类素材我写的最多,因为经历过,真实,鲜活。
⑦我的微信朋友圈。看看我熟悉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烟火生活,他们的奋斗拼搏。
曰更是对自己毅力的考验,也是催人奋进的号召,若想坚持下去,不为应付,不为点赞,就得找到素材的源泉。期待自己一直读下去,写下去,2020年希望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有无限可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