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每天通过手机报、博客、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即时通信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没有哪个朝代能像我们现在这样,信息的获取变得如此轻松简单,吃饭、排队、坐车甚至上厕所的时间,我们都能够用来获取信息。但是,我们每天浮光掠影地阅读很多信息,除了增加一些谈资外,似乎并没有记住多少东西。这飞速变革的知识经济时代里,学习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个人成长、效率提升以及竞争力的升级。如何学习知识,如何管理知识,如何运用知识,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被罗辑思维评选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成甲撰写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为希望好好学习的人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教给读者怎样学习知识的知识。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秉承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理念,勤学苦读。自上学起,老师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就是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或者摘抄。稍微高级一点的,把学习看做是输入和消化的过程,很多关于学习的书籍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输出的部分以强化知识的理解。而我们也试图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参加更多的课程和培训,让自己增加更多的输入。可以说,我们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记录新知识的过程。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很多知识都出现了“过目就忘”的窘境。成甲认为,我们这是陷入了“低水平勤奋陷阱”。
查理·芒格在普世智慧演讲中提到:“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情,试图把他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好好学习》书中指出,要把学习变成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使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因此,成甲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要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将所有知识联系和整合起来。比如在商业分析中,可以将复利、边际效益、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组合成一个认知框架,来判断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这种框架不仅能够整合知识点,更能够推动系统化思考,找出问题背后的推动因素从而更好地预测、指导、应用于实践。因此,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
《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说过:我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很多情况下,看起来复杂多变的系统,其实是由背后简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学习知识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的规律去解决问题。成甲在《好好学习》一书中,有一个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可以产生裂变的“临界知识”理论。所谓“临界知识”,指的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通规律、底层规律。成甲认为,掌握临界知识,我们便能开启学习的“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模式,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无独有偶,日本的“经营之神”稻盛和夫认为:面对复杂的问题,要从简单的、基本的原则入手。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则明确提出:我们要真正认识这个世界,就必须理解并掌握重要学科的基本规律,并把它们当做基本的思维模型来处理问题。同样,临界知识也是遵循了相似的道理:用简单的基础规律来解释复杂的世界现象。所以,成甲指出,学习“临界知识”就是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找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掌握了这种思维模式,便是开启了认知模式的最高境界。
成甲老师在知识管理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在《好好学习》书中不但指出了框架思维和临界知识的概念,还提出了练习的方法。这些实用的方法,对于我们摄取、吸收、输出、预测各种知识非常实用。掌握了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改善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更能够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让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富有效率。成甲指出,衡量你的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是学习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学过《好好学习》,你掌握了如何学习知识的知识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