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阴符经》第四篇: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动,而天下安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而后东晋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 

《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女娲补天在中国是一个著名的传说,《红楼梦》的第一回即引用这个传说,里面说女娲为了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了一块未用,那块石头后来有了灵气,变成了贾宝玉,当然这是小说里面的故事

但其实中国神话所记录的是中华民族早期先民的世界观,神话的产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为了纪念族群中做过特别重大贡献的部落群体和首领。所以越朴实的神话,所还原的早期先民的生活和思想就越可信,女娲补天,我们要知道的是女娲真正的补天是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补天?

这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这个故事的来源,我想或许是远古时期,某个地方发生了一场大的陨石雨,导致了这个地方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而且天空就像是漏了一样的落下石头,当时的人们并不会有今天的发达科技,知道这是陨石

而在这个部落里出现了一个女人,她带领着大家开始抗击这场灾难,休养生息,而且用泥土烧成类似于砖的东西,然后带领着这大家把这些砖累计成房子,可以遮风避雨,躲避陨石,或许在烧制的过程中,她采集到的泥土都不那么纯正,带着各种颜色,所以就慢慢人们慢慢一代一代的往后传说,这是女娲练就五色石补天,这记录的就是一次“天发杀机,移星易宿”

天开始出现了杀伐的动机,于是整个星宿都在开始易换着位置

那地发杀机呢?

这个对于我们四川人民是最饱受磨难的了,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而之前还有雅安芦山地震,去年有发生了九寨沟地震,地方发动的杀机就震动,而当地震开始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动物比我们人类的感觉敏锐得多,所以他们在地震前就会有征兆,陆地上的蛇虫鼠蚁都开始出来,鸡鸣狗吠也不同寻常,有的地方甚至还看到了成群的蛤蟆在公路上逃难,这就是“地发杀机,龙蛇起路”

龙蛇这里代表了动物,而不是单单是指龙蛇这两种,而其中用龙蛇是一个隐喻,在十二地支中,龙代表了辰,蛇代表了巳,辰五行为土,巳五行为火,火生土旺,旺则不稳,就会移动,其实地阵就是两个板块之间的土地挤压的力量太旺了,土的力量太强大,则需要震动来释放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首先要明白这里的天地并不是指我们所看到的自然界的天地,这里是指的是我们生存的社会,

人发动了杀伐之机,象征的就是战争,社会就会变革

历史上比如武王伐纣,项羽灭秦,李唐代隋,等等的战争,离我们最近的就是两次世界大战,人如果开始了杀伐之机,那整个社会就会有一种天翻地覆的变革

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这里的天人是指“天地人”,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无极,无极化太极,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渊冲激荡,有了和气,所有的万物都是有阴阳两面的,当天地人单独发动杀伐之机的时候,都是一种伤害,而当天地人同是发动,那就是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一种配合,万物都可以有序的定下自己的根基,从容不迫的发展。

天人相合,人可以有预知天地的能力,当人与天地和在一起之时,那天地有怎么会伤害与你呢,你懂得那个适合生存,哪里将要发生灾难,甚至你可以化冲气为和气,使得万化定基,那就达到了阴符经所倡导的圣人的标准,这也是我们真正努力的方向

《庄子·大宗师》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所谓嗜欲深者是指欲望过高过大,深陷欲海之中不能自拔的人。那什么是“天机”呢?是人的智慧与灵性,通天彻地的能力。人如果深陷无尽欲望、贪婪无度,就会失去生命中的灵性与智慧,所以《黄帝内经》提倡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我们不停的向外寻找,就会不断的迷失自我,那又谈何天机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心,万化生乎身。天性,人心;人心,...
    code_w阅读 705评论 4 4
  • 千雪玲珑阅读 182评论 0 0
  • 创业是自己主导,发现和创造价值,自我实现的过程。 第一,产生创意,创业起始于一个创新的想法。可以是技术或商业的id...
    许远山阅读 529评论 0 2
  • 一、高度 1、iOS11导航栏多了一个LargeTitleView,专门显示大字标题用 //设置为true就会显示...
    萧修阅读 6,879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