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实意的“假话”

        近几日很有些疲累,一不小心,竞着了“失眠”的道儿,还伴有“永不消逝”的耳鸣。我并非是一个戚戚于己患而不易放下的人,虽去医生那里开了调节神经系统的药,并按时服用,白天里却依然如常,照样的工作学习。在这样的状态下,也跟旁人一样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连那个小小的声音也在忙碌中“充耳不闻”了。

        昨日午休,妻子颇含关切的语气问我:“你吃了两天的药,感觉耳鸣好些了吗?”我一愣怔,那一声细微却尖利的声音似乎又在耳边响起。只得惨然一笑:“本来就快忘了的,你这一提醒,我怎么觉得又响起来了!”妻子赶忙表示歉意:“我要是不问吧,似乎显得不够关心你;问了吧,却又唤醒了你的耳鸣。倒让我不知道怎样才对了!”

        “这可真是充满了真情实意的假话!”我感慨了一句。妻似乎有些疑惑,我赶忙解释道:“我并不是说你的关心不是真的,而是想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出于真心的关心语言,也许不起作用,甚至起反作用,所以就叫它真情实意的假话。”

      工作与生活中,我们也许经常说这种“真情实意的假话”。

      以我的工作经历为例。做班主任之初,每一次的考试过后,我都会找班上单科以及总分成绩不好的同学单独谈话,我以为我这么做就是真情实意的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此反复经历了三四次,我发现我的谈话收效甚微甚至毫无效果。我只得采取旁敲侧击的方法,从某一位同学的外围入手了解情况。经过“侦查”,我掌握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对于那些成绩落后的同学来说,我找他单独谈话,而且大多是强调有能力、要努力、别泄气之类流于说教的话,这不但没起到好作用,反而有时会让他们自觉认为是在接受批评,甚至在他们心里反复强化了他们自己“落后角色”的意识。细思极恐,我身旁还有很多老师也在说着同样的“真情实意的假话”,起着同样的强化负作用。难道不是吗?

      进而我想到了生活中,如果我们总是就某个人的缺点去谈话,虽出于真诚的关心,但也可能引起对方的忌讳,甚而至于抵触,也就无法达到我们交流沟通的目的。

      择其善,振其志;择其要,析其理。别让真情实意在“假话”中流失稀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他霸占了你的整个青春。可以因为他的一个微笑神魂颠倒,也因为他的难过而难过。 哔哔就是这样一个人。...
    沐小英阅读 2,342评论 0 9
  •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的中秋佳节在平淡中度过,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寻寻觅觅兜兜转转,忽然发现幸福就在眼前,...
    清风LifeCoach阅读 160评论 0 0
  • 我的大学室友有两个是异地恋,从高中就开始早恋,每天课上承受着班主任疯狂的猜忌,课下偷偷摸摸跑到没人的实验楼去亲亲我...
    不彦阅读 1,885评论 10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