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很有些疲累,一不小心,竞着了“失眠”的道儿,还伴有“永不消逝”的耳鸣。我并非是一个戚戚于己患而不易放下的人,虽去医生那里开了调节神经系统的药,并按时服用,白天里却依然如常,照样的工作学习。在这样的状态下,也跟旁人一样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连那个小小的声音也在忙碌中“充耳不闻”了。
昨日午休,妻子颇含关切的语气问我:“你吃了两天的药,感觉耳鸣好些了吗?”我一愣怔,那一声细微却尖利的声音似乎又在耳边响起。只得惨然一笑:“本来就快忘了的,你这一提醒,我怎么觉得又响起来了!”妻子赶忙表示歉意:“我要是不问吧,似乎显得不够关心你;问了吧,却又唤醒了你的耳鸣。倒让我不知道怎样才对了!”
“这可真是充满了真情实意的假话!”我感慨了一句。妻似乎有些疑惑,我赶忙解释道:“我并不是说你的关心不是真的,而是想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出于真心的关心语言,也许不起作用,甚至起反作用,所以就叫它真情实意的假话。”
工作与生活中,我们也许经常说这种“真情实意的假话”。
以我的工作经历为例。做班主任之初,每一次的考试过后,我都会找班上单科以及总分成绩不好的同学单独谈话,我以为我这么做就是真情实意的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此反复经历了三四次,我发现我的谈话收效甚微甚至毫无效果。我只得采取旁敲侧击的方法,从某一位同学的外围入手了解情况。经过“侦查”,我掌握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对于那些成绩落后的同学来说,我找他单独谈话,而且大多是强调有能力、要努力、别泄气之类流于说教的话,这不但没起到好作用,反而有时会让他们自觉认为是在接受批评,甚至在他们心里反复强化了他们自己“落后角色”的意识。细思极恐,我身旁还有很多老师也在说着同样的“真情实意的假话”,起着同样的强化负作用。难道不是吗?
进而我想到了生活中,如果我们总是就某个人的缺点去谈话,虽出于真诚的关心,但也可能引起对方的忌讳,甚而至于抵触,也就无法达到我们交流沟通的目的。
择其善,振其志;择其要,析其理。别让真情实意在“假话”中流失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