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总是很快,当载着你和你的行囊的车缓缓行起,夹着马路上扬起的灰尘和喧闹,逐渐消失在厚重雾霾笼罩下的车水马龙里,我知道,人地两生的都市里,我又要回到自言自语的世界了。
一个能够说话的人一旦从生活里消失,就像地球失去了重力,没有了脚踩地面的踏实感。你的离去一如十年前的S远走和六年前D的别离,都一样让我感受到分别的沉重。说话的窗口关闭,仿佛世界陷于静默之中,除了看到世俗烦扰的表演,听到不咸不淡的话语,找不到一点真的表情和声音,甚至不如黑车司机盼求的目光来得真实。
王志文曾经在一段采访中说道:结婚其实就是找个能够说话的人,但是又太难做到。比如你想跟她说说话,可能她会说没时间,等明天或者以后再说;又或者她不感兴趣,不断地岔开话题;又或者她完全不懂你在说什么,剩下一张觉得你很无聊的表情的脸堆在那儿。
爱情婚姻如此,其实亲情友情同样如此。能够说话,其实核心在于真诚地敞开心灵,体会到交流的愉悦,思想认知的共鸣或指引。但似乎人多数时候只有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说话才是容易的,一旦走向复杂真实,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处境。
交流变得困难,我们常说就像对牛弹琴。其实,牛也显得很无辜,会觉得你乱弹琴。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思想、兴趣、认知、意识、背景等等大不相同,所以似乎只有性格脾性、认知思想相近的人才能够轻松自如的交流,就像“臭味相投”的同类一般,于是,也就各有各的乐趣和烦恼了。正因没有共性的标准,层面也就有了次第,就好比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一样,只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区别罢了。无意识的会把风骚狐媚当成风情知性,情绪当成感性,功利当成理性;有意识的更听从内心的诉求,清楚定位,信奉意义。总之,怎样品性的人找怎样品性的人,或者被怎样品性的人找。
可现实里,多数人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世俗概念的左右,以人情冷暖衡量友情爱情,以血缘契约衡量亲情婚姻。抛开这两点,情感关系找不到任何支点。
能够说话,意在随时随地随心的沟通。饱含着真性情的流露、道理规矩的遵守、思想认知的共鸣指引等等,这大概就是交流的幸福快乐了。王志文说得有几分道理,要是枕边人都不是能够与你说话的人,那该何其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