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父母:我们再也没有一定要改造彼此的强烈欲望

我知道人生是我自己的,但同时也知道父母是爱我们的。搞明白了这两点,就没必要伤人伤己、自讨苦吃,也没必要再去证明谁对谁错,生活从来不是泾渭分明的。

01

人成熟的标志,大概就是慢慢地不再执着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偏要争个输赢,偏要找个答案。

有些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解决的,甚至不是一年半载或者三年五载能够解决的。有些问题要跟随我们很久,甚至一生都要如影随形。在漫长的岁月里,生活还要继续,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能学着与它们和平相处。

终于在三十多岁的年纪,学会了怎么跟家人相处。虽然称不上温馨美满,但至少不会再针尖对麦芒了,彼此基本上都找到了比较舒适的相处状态。

在温暖的南方待久了,在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回到下雪又没有暖气的地方,感觉很难适应寒冷的空气。故乡那些一年到头也难得碰面的朋友和同学,渐渐地也断了联系。即便是身边的亲戚,也很少再有适合交流的话题,因为彼此都很难用各自的想法去理解对方的生活。时间真的会改变很多东西。只有父母,他们在一如既往地哪壶不开提哪壶。

老年人的固执传统,年轻人的开放自由,似乎总也碰撞不出一个完美的结局。

我们总是用“改善关系”这样的描述表达我们努力的期望,而即便是这样的目标,也仍然不容易实现。那些原生家庭的伤痕累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告诉我们很多事情注定是要事与愿违的。但我们还是要在接受这样可能不能如愿的情况下尽我所能地做出努力。

02

疫情还未结束的这些日子,我不得已在家里办公。起早贪黑地坐在电脑前,母亲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这种工作状态,她总是催我吃饭,催我睡觉,甚至扬言不再给我做饭,她说“做饭给你吃可不是为了让你没日没夜加班的”,这逻辑很强大。但如果换作是我在大城市上班的日子,忙得顾不上吃饭实在是常有的事。

忙碌的生活节奏真的会改变很多事情,会让人变得精神麻木,麻木然后变得冷漠。每一天的时间怎么过,都要列出详细的清单才不至于健忘。每天都像打仗,第二天再被同样强度的劳动湮没。常常在短暂的午睡时间,将头靠在办公桌上,仰望对面不远处的高楼大厦,感觉不过是在一个大一点的牢笼里,活得像个机器。

身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对家人的小病小痛都无能为力。想起那个好笑的段子,异地恋的女友生病,男朋友能做到的只是不停地说,要多休息,多喝热水。但说得多了就显得苍白无力。可现实就是如此苍白,我们除了希望彼此自己照顾好自己,好像也没有别的办法。

虽然柏拉图的关系是纯洁美好的,但我们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渴望另一种更接地气的关系——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这种感受在照顾病人时最能深有体会。如果不幸有一个长久的病人要照顾,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任何人之间的关系,在某些程度上有价值交换的成分,如果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关系就会变得脆弱。

有一位朋友离职了没告诉父母,离婚了也没告诉父母。她很理所当然地问,为什么要告诉父母?现在的婚姻观是他们无法理解的,告诉他们对自己没有好处,也只会白白让他们担心而已。父母终究都是爱自己小孩的,只要自己过好了,他们也就放心了。

我觉得朋友看得明白透彻,这也是一种可取的相处方式,毕竟不是所有的真相都值得赤裸裸地分享。我也知道许多年轻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们独自扛着苦果,用这种不得已的方式保护父母,就像当年父母也曾经瞒着我们大人的事儿一样。

03

我的父母都是做小本买卖的生意人。生意场上大手大脚惯了,从来不是手脚温柔的人,说话嗓门也大。作为一个女人,母亲一点也不温柔慈悲,从小大大,连表达关怀的方式都是咆哮的,带刺的。

小时候的我们既叛逆又多愁善感,那时候还不懂自嘲,不懂幽默,也不懂用顿感对抗生活的尖锐,不太悦耳的口气都会触碰廉价的自尊,伤害我们脆弱的心灵。

还记得叛逆期时期发生过很多次冷战,最大的本事就是不吃饭,不说话。除此之外,其实也没什么能耐。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们因为读了几本书,受了些理想文化的教育,就追求云端里的美好精神,太在意大人言不由衷的伤害。把自己气得半死,也不给人台阶下。这就是年轻时候的常态,也不能说不对,只是还不能由表及里地看到重要的本质。

今年春节在家里呆了一个多月,近十年来都没有这样长久地跟家人相处过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特殊时期没有了外界的纷纷扰扰,第一次发现一家人其实没有那么难以相处。

但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几乎也没有严肃地讨论过任何问题,哪怕是父母最在意的悬而未决的婚姻大事。我也并不刻意回避交流,只是觉得面对无法和解的问题就没必要再较真,打个哈哈说些玩笑,他们也是懂的。

我们再也没有一定要改造彼此的强烈欲望。我知道人生是我自己的,但同时也知道父母是爱我们的。搞明白了这两点,就没必要伤人伤己、自讨苦吃,也没必要再去证明谁对谁错,生活从来不是泾渭分明的。

如今疫情一天天好转,全国人民祈盼已久的春暖花开也就要到来了。跟家人在一起的这段平静简单的日子就快要宣告结束。我们都要离开家乡,回到工作岗位,回归到忙碌的生活日常。身边一下子少了不厌其烦为你张罗一日三餐的人,肯定会不习惯的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