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林黛玉来说,自卑和自傲如影随行。
如果说冷子兴像一个望远镜一样让我们远远地看到了荣国府的概况,那么林黛玉则像一个放大镜一样让荣国府在我们面前逐渐清晰生动起来。
呵呵,黛玉初进贾府,好长的一个长镜头。
原文:“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去”。
我想凡是家境不好,怀着自卑之心去过富贵场合,又不愿被人瞧低了的小伙伴们,对林黛玉这种状态是感同身受吧?
如果是一个有钱人去穷人家做客,断不会担心穷人耻笑自己的,而是怀着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贵脚踏贱地”,安心等着别人讨好的。
林家的确没有钱,要不养出的孩子怎么会这么小心翼翼?
人穷志短!
无论什么时候,人比人都会气死人哦。
当然这里的穷,也只是和贾家相比罢了,比当时的贫民自然还是强很多的。
当然林家这个穷,也是和贾家比较,才显出来的。
接着又通过贾府大门和看门人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托贾家的威严。
几经曲折,终于黛玉见到了贾母,一老一小抱住痛哭。
此番都是真情实意,贾母自然是伤女之心,黛玉自然是悲母之意。
自此开始,精彩的描写才算真正开始了。
此前的描写即不生动,又充满了说教,尤其不对现在年轻人的味口。
瞧瞧吧,作者语言描写的功力端的老道,非常人能及。
原文:“台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才刚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
真是受过良好培训的巧嘴丫头,说的话即让客人爱听,又符合主人之意。
再看贾母见到林黛玉的描写:“……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劝解住了。”
这才是《红楼梦》描写最动人心魄的地方,没有生活的积淀和敏锐的观察力,怎么可能写出这样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的场景。
贾母出场,一个“搀”字即写了年龄,又描了神态,确实省却无数笔墨,又能给人生动画面。
怪不得,我前几年曾经也对《红楼梦》流连忘返,现在想起来,恰恰是这些动人的生活场景给我最强烈的震憾。
现代的人最怕的是什么?大道理啊。
现代的人最想看的是什么?别人的生活细节。
有人说的好,如今的人都患有“偷窥癖”,喜欢八卦。
很多所谓的网络论坛或者社区,哪个怎最火?
八卦也。
显然作者通过这些描写满足了我们“偷窥”清朝富贵人家日常生活细节的欲望。
再看贾母的动作,黛玉正欲拜见时,作者用了一个“搂”字,写出了贾母对其已故亲女的怜惜之情,拥在怀中,如同拥自己亲女入怀,欲再给一丝母爱。
当然,贾母的这份对子女的爱固然真实动人,但这依然无法改变我对她的厌恶。
这么短短几行字,不只写了贾母,还写了侍立之人,用了一个“掩”字,何其生动也,无一处闲笔,却展现了多么鲜活的镜头。
我想,那么多对《红楼梦》死也读不下去的读者,大概都没有坚持读至此处,就已经弃之案边了吧。
还是现在网络小说网的编辑掌握了吸引读者的法则,开头要精彩哦,读者没耐性的。
我想我这篇书评,读到这里的就很少了吧?
终于到了好看的部分了。
林黛玉见过贾母后,又见了一众女眷,包括迎探惜三春。
作者写人物外貌用笔很刁钻的,其他人物,或多或少都有正面描写,对于林黛玉,用了美术中的“留白”的技法,几乎没有文字描述,可是人人心中却都能浮现出一个怯弱风流独一无二的美女。
如果一旦下笔写了,那么无数人心中自我想像的那个黛玉的形象将顷刻间灰飞烟灭。
首次写黛玉如此下笔,原文:“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呵呵,言谈不俗,固然是林如海教养有方,或许也有贾雨村的功劳,更甚还有林黛玉怕人耻笑了去的伪装。
人到陌生的环境,自然会全副武装起来,小小年纪,的确不易,身体不好,再加上要维护自己的自尊,免不得要生活得累些。
《红楼梦》作者最成功的地方,绝对不是什么“悼明反清”,什么皇宫动乱,是写人情,是对当时贵族生活的实录,进行艺术加工后,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便当时的读者得以一览别人的生活,亦能够让现在的读者,有机会一窥清朝富贵人家的生活场景。
鲜活人物的塑造,是《红楼梦》最动人的地方。
我以为,应该将此书中的某些被时代淘汰的地方去掉,从中孵化出一个更符合现代人阅读需求的简写本,也就是只保留最有价值的内容,即人物和故事,将那些所谓的大道理和诗词部分,在不破坏原意的前提下,以不影响现代读者阅读的方式加工,或者索性摘除某些部分,也许《红楼梦》将从最难读下去的书中下榜。
等读者被简写本吸引了之后,再去读原著,未尝不可物,否则的话,《红楼梦》对很多人来说,成为了高冷的摆设,或者只知道书名,从没有翻看过一页。
看看对王熙凤的描写,多么生动,真正是一个字也换不得,换了就不是王熙凤了。
先看出场阵势:“……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拥”字用得好。
再看未见人,先闻声:“……只听后院中有人笑道,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我前面就说过,贾母这个人,是特别典型的失败家长的代表,对她喜欢的人,过度溺爱,对她不喜欢的人,却残酷无情。
如果是放在朋友圈内,或者同事之间,这种人有可能会被人赞叹为有性格,但作为家长,如此作为,我只能说是脑子不够用。
贾母的这种差别待遇,导致了整个家庭不睦,且留下了重大隐患,以至后出了大乱子。
如家人嫉妒暗害贾宝玉和王熙凤,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嘛,更可怕的是,其对两个儿子不同的态度,进一步加速了家庭的衰败。
看到有的书友竟然称贾母是什么人精,是什么能人,我了个去,这个世界太疯狂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力怎么相差那么大,我真怀疑某些人的阅读理解水平。
由于贾母的溺爱,王熙凤的表现就比较嚣张,导致她的婆婆邢夫人看她不顺眼,婆媳关系恶劣。
就连林黛玉都感觉到了不对,原文:“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
看到没有,林黛玉觉得王熙凤很无礼。
黛玉的疑惑的是,为什么有人小心翼翼,有人却可以恣意妄为,这恰恰是由于贾母的差别待遇营造出来对比鲜明的两种表现,。
后面王熙凤的妆扮,更显示出她仗着贾母的宠爱行事高调,不知收敛的作风。
尤为让人不忿的是,通过贾母和王熙凤的语言互动来看,王熙凤对待贾母,少了些长辈与小辈之间的那种拘谨,按说这是贾母开明的一面,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制度下,是罕见的。
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政策这种差别待遇,让贾母所谓的开明带来的正能量,完全抵不住由此带来的负作用。
不患寡而患不均,同一个阶层的人,最恨的是不公平。
对后辈的区别对待,包括对其两个儿子,对宝玉和贾环两个孙子,都是贾母犯下的相当严重的错误。
贾宝玉的老师是不是也因为贾母护孙辱师而辞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