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臧迎春《课堂:为了言语生命的绽放》
唐亚唯
受邀为他人著作写序,这是第二次。
既要写序,就得读书。曾听不少为人作序者发牢骚:序言好写,书稿难读,既费时,又伤身!弦外之音十分明了——若书稿质量高,岂能“伤身”?
拜读臧迎春老师的《课堂:朝向言语生命的绽放》一书,数十万字,几乎一口气读完,不仅没有费时、伤身之恼,反而如品佳酿,韵味绵长!
我以为,这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引领作用不应小觑。
正在从事或有志于教育科研的人,都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什么要搞教育科研?是追名逐利,还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提高质量、效益服务?浏览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教改教研论文、书籍,可谓林林总总,目不暇接。新名词、新概念、新理念充斥其间,理论的阐释、乏味的说教连篇累牍。然而,“干货”甚少,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有一幅漫画对此类现象给予生动而辛辣的嘲讽:一位面容憔悴的老学者戴着高度近视眼镜,并手持放大镜,跪在地板上专注地盯着一本书,似乎在寻找什么。旁人问:“教授,您在研究什么?”答曰:“我在计算孔夫子的胡子有多少根。”
睿智的臧迎春当然不会搞这种迂腐、低能的研究。她曾说过,一个有责任心的教育科研人员就应该深入学校,发现问题,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经。如何研究“生命化课堂”这个课题?她没有贪大求全,而是以小学语文教学为研究载体,将诊治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顽症作为研究重点,把“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疑促思,少学多教”的单元整体教学作为研究的抓手,将语文教学“低耗高效”作为研究目标,以彰显语文课堂教学的旺盛生命力,从而实现“点化润泽人的精神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总体目标。
不建“空中楼阁”,不穿“奇装异服”,研究现实问题,服务指导一线,单是研究课题的确定,就不难看出臧迎春老师所具有的强烈使命感与责任心。这种求实务实的工作态度,对于那些尚在科研的十字路口徘徊者,不乏指点迷津之功。
第二,示范作用不容低估。
如前所述,臧老师在科研选题方面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搞教研”、“为谁搞教研”的问题,同时,她和她的团体通过多年的专题研究,在“怎么搞教研”方面也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
一是同心协力的团队精神。本书虽为个人专著,但也凝聚了“臧迎春名师工作室”32位老师的心血与智慧。除臧老师以外,这个团队的其他成员都工作在一线,是不折不扣的“业余教研员”。然而自接受任务起,每位参与者不当看官,不做过客,服从安排,积极参与。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老师们心无旁骛,协力同心,设计课改方案,编写学案教案,参与试教评教,撰写心得体会,这种团结务实执着坚韧的精神,着实令人感佩。
二是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为确保实验遵道前行,臧老师率先下水,在育新小学四年级三班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实验,在先期实验达到预期目标,能为工作室同仁提供可借鉴经验的基础上,课题才正式立项,工作室团队的实验也才拉开帷幕,避免了实验的盲目与盲动。为了保证实验过程的质量,他们不走过场,不走“捷径”,严格按预定方案,循序渐进。其中,有两项工作尤其值得肯定:
完成了《读写链接》及作文同步的学案与教案的编写。
设计并编写二到六年级《读写链接点》、《作文同步学案》、《作文同步教案》,是一项难度大、要求高的系统工程,非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不可。臧迎春团队优质高效地完成了这个艰巨任务,不仅体现了课题研究的价值,而且为广大语文教师开启了思路,从理论联系实际的层面作出了表率。
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新生成的问题。既是实验,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是探索,不可能不走弯路。在长达六年的实验期间,臧迎春团队遇到过许多困难,实验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偏差,这很正常。面对失误与差错,是回避现实、文过饰非,还是闻过则喜、及时改正?臧老师的团队用实践给我们作了诠释。本书中所收集的随笔、札记、评析、论文十分精彩,如《找准“疑点”是关键》、《似疑促思、重在设疑》等文章,就对任课教师的失误或偏颇予以剖析,对如何解决类似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第三,激励作用不可忽视。
如何评价世间事物的难与易,清代学者彭端淑的诊断极富哲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二十年来,臧迎春老师就是靠“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努力作为,一次次化难为易,一步步砥砺前行。
臧老师没有令人羡慕的家庭背景,父母非富非贵,都是企业的普通职工,却要养育“五朵金花”,经济之困窘可想而知。为了给父母减压,尽管成绩优异,迎春还是舍弃普高,报考了不交学费且有生活补助费的师范学校。毕业后,正是花季少女的她被分到华容县的穷乡僻壤,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村小做起了“乡村女教师”,低学历、低起点的臧迎春没有消沉,发愤学习,潜心钻研,短短几年,调入乡中心小学,考进县实验学校,成了华容县小学语文教师的领路人,2008年,刚过而立之年便跻身于湖南省特级教师的行列。
今天的臧迎春,集成绩、荣誉于一身,该“慢些走,把这美丽的风景看个够”了吧?非也,锲而不舍,学无止境,她走得更快,步子迈得更大!
“不是不想歇脚,而是不敢停步”,这是臧老师的解释。就是这种“不敢停步”的紧迫感,如长鸣的警钟,鞭策着她和她的团队,还将激励更多发愤前行的人。
2018年10月8日
(作者系教育学者、湖南省人民政府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