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书评——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提起曾国藩,相信大多数人的印象就如同刘瑜在该书末尾的跋中写道的一样“我对曾国藩的全部知识只是:这是一个勤奋奔波于全国各大地摊、给各界小爬虫带去希望的成功学专家。如果有幸活到今天,一定会以‘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为题去各大高校巡回演讲。”全国各地的情况我不清楚,但是在上海这边,我偶尔路过一些街角,总能在书摊的架子上看见曾国藩的身影,可以说,刘瑜对曾国藩的第一认知也就是我对曾国藩的第一认知。
真正让我沉下心来,想要去了解曾国藩这个人的契机是我在喜马拉雅听书上面购买了一个名为“百家讲坛郦波解读曾国藩日课十二条”的课程。郦波教授将曾国藩三十二岁之后规定自己每日必做的十二件事,以一件事一条音频的形式,向我们详细解释了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随后我便开始在豆瓣上面搜寻各类有关曾国藩的书,购入了一本大家都评分比较高的由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于170309开始阅读,于170318读毕,共费9日。
读毕后发现,对我来说,该书的书评,不好写。理由有两点:其一在于我自身能力有限,刚开始学着写书评,对如何写好一篇书评还处于摸索阶段。读书的时候也只是尽量做一些摘录,很少写下自己的感想,导致真的落笔写书评的时候,脑子里空空如也。其二在于该书不同于之前阅读的一本《钱文忠细讲<弟子规>》,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对《弟子规》有过学习。而该书为我阅读的有关曾国藩的第一本书,无法将其与其他同类书籍作对比。没有比较,也就没有了孰优孰劣这个问题。其三在于,该书在豆瓣上面的评分为8.3,共1128人评价,短评475条,书评270条,其中不乏优秀之作。读完书之后看书评,可以让人从其他人的角度出发,产生对该书不同的理解,但同时,也会固化阅读者自己的认识。笔者在读毕后,本来就没什么自己的主线思想,看了别人的书评之后,更不知如何写下属于自己的“书评”。
于是乎,引发了笔者对于“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书评”这个问题的思考。友人说,书评不就是看完书以后有感而发才写的么?但我现在的情况并不是“有感而发”,而是自己逼着自己在阅读完之后要有输出。在网上搜索了下写书评的技巧,其中知乎用户菜菜在“如何写书评影评?”这个问题中给出了几个建议,笔者认为还是很适合初学者试一试的。其中包括:
写读书笔记——目的是为了记录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感悟,很多人一本书读到最后,前面的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
死磕——写不出来怎么办?死磕。写的烂怎么办?死磕。
模仿他人——写书评决不能只是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复制黏贴,但是在学会走路之前,我们是可以扶着墙慢慢的学着走路的。
善用思维导图——用来理清整本书的结构或者复杂的人物关系。
找个战友和平台——战友用来并肩前行,平台用来发文和获得鼓励。
以上几个方法我觉得都挺有道理的,也愿意去尝试。现在笔者这个阶段正处于“万事开头难”的阶段,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各位大大一样,一气呵成,够体验到写作的快感。
读书摘录
长沙之辱:从这次经验中,曾国藩领悟到,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位。
大悔大悟: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须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方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程门今已矣,立雪再生来。
自愧不如:只有失掉了老朋友的这一刻,他才意识到他的损失是多么巨大,他又是多么对不住这位忠厚长者。他和曾国藩较量了一生短长,总也不服气。但是到了这一刻,静心反思,他服了。他自甘同时代第二人的身份,所以以“自愧不如”四字作为二人关系的最后总结。
金钱观:子孙之贫富,各有命定。命果应富,虽无私产亦必自有饭吃;命果应贫,虽有私产,亦仍归于无饭可吃。
海瑞之清:然而这样一清到底的清官,只能成为官场上的公敌,无法获得别人配合。海瑞一清如水,必然反衬出他们的不洁。因此海瑞一生被官场排挤打击i,无法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办成一些真正有益国计民生的大事。
四知四当: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退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退名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
以诚以拙相待: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