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振颉/文
【本文由赞我(zaneds.com)独家冠名】
1
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我最推崇庄子。他追求自由飘逸的性格,对于人生命运的豁达,或许是治疗人生种种烦恼的一剂良药。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场两千年之前的争论,或许本身并没有意义,但从这场辩论中牵引出的很多问题,值得进行深入思考。
濠梁之上,庄子和惠子为了鱼是否快乐而争论,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形成了一段比较有趣、类似绕口令似的对话。
这场争论首先源于庄子,他对水中游动的鱼儿生发出感慨:“攸鱼出来舒服的游动,这是鱼儿的快乐啊。”
但是,惠子却用理性思维驳斥庄子真情的流露:“你不是鱼,又怎么知道鱼儿快不快乐呢?”
庄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快乐呢?”
惠子继续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顽抗”:“我不是你,所以我本来就不知道你知道鱼儿快乐;你本来不是鱼,所以你完全不知道鱼儿快乐。”
不过,最后的胜利还是属于庄子:“请让我顺着你最初说的那个话来论断,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是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才问我;而我在濠水桥上就知道鱼快乐了。”
2
这场争论,看似是庄子取得胜利,实则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标准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同,这个辩题就会形成不同的观点。
其实,这场争论的核心,就是一个共识与差异的问题。是否存在客观上的共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长久以来困扰着古今中外的哲学大家。
庄子是从共同性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和鱼在某些情感上存在共同性,因此人类可以感受到鱼儿快乐的情感。
但是,惠子是从差异性的角度驳斥庄子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和鱼儿在情感上没有相同之处,因为认为庄子的感慨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实际上,差异性与共同性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某种程度上,庄子和惠子都是过分强调两者中的某一端,由此演绎了这场唇枪舌剑。
3
差异性与共同性问题不仅仅停留在言语争论上,不同个体、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相处等方面同样是一个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如果没有共识,不同个体根本没有沟通的可能性。
当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曾经提出交往行为理论,即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作为理解他们各自行动的工具,以便使他们能够在如何有效地协调自身的行为上达成一致。
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要进行交往沟通,首先就是要形成一套能够被理解和接受的符号、价值体系。
不过,共同性之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性,这是个性和民族文化形成的基础。没有差异性,个体之间差异的界限也就不复存在。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如何让风格各异的文化和谐共存是一个摆在人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对待差异性与共同性关系的问题上,我们的古代先哲就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那就是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求大同而存小异”。
一些基本问题上,应该取得一定的共识,这是社会稳定、世界和平发展的基础。不过在具体的生活习惯、社会文化方面,应该对差异性持包容性态度,不要在不同文化、价值体系中强行分出一个高下。
可以发展古人的观点,不仅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要做到“己所欲,勿施于人”。
因为你认为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好的、或者说适合别人。只有结合他人具体的情况,才能判断一种事务或一种价值孰优孰劣、孰是孰非。
相信在一种宽容的氛围中,历史上那些灾难性的纷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避免。
4
虽然庄子和惠子争论的问题并没有正确答案,不过他们的话语中还是彰显出智慧的光芒。
易中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指出,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先秦诸子争论的话题可能有的已经过时,不再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不过,它对锤炼我们的智慧依然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间接地加以继承,褪去这些思想的时代性色彩,只留下灰色的底片。
这种学习就如同指月之禅,要学习的不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那根手指头,而是这根手指头指明的方向。
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有些依然困扰现代人,需要最进一步思考。
他们的争论、他们的著作,就如同一盏指路明灯,指引着我们在这场没有终点的精神马拉松上不断前行……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或许这个故事会成为有些人饭后的谈资,或者是炫耀自身的资本。
不过,我不会用这种方式对待古人的智慧,而是将这份文化遗产继承下来,在共识性与差异性等问题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很多问题,只有经过很多代人的不断思考,才会不断接近真理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