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于清风明月间-----浅谈艺术与它背后的故事

当晚风撕开了夜幕的一角,整个暗色逐渐渗透进来,忙完一天工作的你,睡前打开音乐,耳边响一曲贝多芬的《月光曲》,月光如水投进窗内,银色的月光洒在你的脸上流入你的眼睛。或者一曲《高山流水》,如同大自然住进了你的耳朵。音乐,如同流淌的一幅画色彩斑斓的渲染了你的耳朵,住进你的眼眸,这是听觉艺术带来的魅力。

又当你不经意回眸间看到一幅画,它勾勒出来的线条,色彩,斑驳的光影,合理精巧的构图,画中表达出来的意境,无一不让你感受到作者创作它时的激情与挚爱。它如一弯曲水流觞,又如一团烈日火焰,流淌出的旋律在你的眼睛里奏鸣!这是视觉艺术带给你的享受。

当然艺术从来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孤勇者,它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经意就与它邂逅。一段优美的舞蹈;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一本经典的文学作品;一张摄人心魄摄影的作品;一幅引人共鸣的画等等,这些都是艺术的范畴。

一个民族的起源传说,往往暗示着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华夏关于起源,我想应该是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开始,它表达了一个亘古不变的观点:人不是创造的终极成就,在万事万物规则中只占据了一个相对而言无关紧要的位置。事实上,这是一种历史反思,与壮观瑰丽的世界和作为“道”的表现形式的山川、风云、树木、花草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我们的先人从开始就孕育了独特的天人合一的华夏式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认知在哲学、诗歌、绘画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华夏艺术的萌芽阶段就顺应这种自然的韵律。艺术从古至今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的发展史。而艺术真正让我们获得的,可能不仅仅是知识或者技巧本身,它最大的作用是抚慰人心!

我们从原始艺术开始说起吧。

一、原始艺术

原始艺术如同人的婴儿期,我们的祖先和小时候的我们一样,应该都喜欢玩泥巴,而原始艺术也是从玩泥巴开始,逐渐玩出了新境界。

古人玩泥巴时用泥巴捏了一个凹下的形状,晾干后用来装水,这样人类的第一只碗就产生了。也许是在一场火灾中这只碗经过高温煅烧,变得非常坚硬。当人们回来整理火灾现场时,发现了这只碗。发现经过煅烧的碗坚硬且滴水不漏。就这样人们开始研究起做陶碗的方法,而陶器就此产生了。之后人们为了烧出来的器皿更美观一点,开始在上面做一些标记,后来是图腾。器皿的形状根据使用功能及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变化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于是我们看到了造型繁复多姿多彩的艺术品。


陶鹰鼎

拿这件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鹰鼎来说吧,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开始建筑村寨,学习农艺、蔬菜种植和制陶。陶鹰鼎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是远古陶器中最特别的一个,仰韶文化以彩陶为最重要的特色。器物多是生活用品。陶鹰鼎是唯一一件以鸟类为造型的,成为后来鸟兽形青铜器的鼻祖。

我们先来看一看它的形象吧,胖嘟嘟的身材,大大而突起的眼睛,勾着的利嘴,健壮的大腿有力的肌肉。从正面看好像一个背着手巡视的老干部,让人忍俊不禁。尾巴和腿巧妙的构成鼎的三足,既具有一种上古时代雄赳赳气昂昂的王者之气。又有一种“奶凶奶凶”呆萌的现代气质。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的融合为一体。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原始人的图腾崇拜观念。

陶鹰鼎是1957年的时候,陕西华县太平庄一位农民殷思义在犁地的时候发现了它,然后抱回家中,要做什么用呢,他思来想去,看到院子里的一群鸡,就把它放在院里当做喂鸡的食盆了。如果陶鹰鼎会说话,我们真应该求一下它当时的心理阴影面积!不过我觉得陶鹰鼎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也不错。除了作为古人墓葬祭器,它也经历了一段人间烟火。

1958年北京大学历史考古专业的师生来这里实习,他们发现了陶鹰鼎,殷思义就把它捐献了出来,最后收藏在了国家博物馆里。它唯一一次走出国门是第一次申奥。当时为了扩大国家的影响,选了一批文物到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进行展出。当时奥委会主席萨马拉齐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呆萌的家伙,他觉得陶鹰鼎有壮实的肌肉,很有力量感,具有奥运精神。

2002年1月陶鹰鼎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二、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像是人的孩童时期,这个时期磨制石器盛行,人们采石过程中会架火把大的石头烧裂成小块。在柴火的烧制下,有一些矿石融化了,更加神奇的是这些融化的液体冷却后凝结成青铜的饼块。就是这意外的发现,开启了一个新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它是人类物质进化史的一个重要的分期。青铜比石头要锐利坚韧,经久耐用,还可以随意造型和随时改铸的优点。它逐渐代替了石器成为人们制造武器和生产工具的最佳选择。

在考古学家马承源主编的《中国青铜器》一书中,将青铜器分为兵器、饪食器、酒器、盥水器、乐器、杂器等六大类。青铜器还频繁出现在礼仪活动中,这部分青铜器就成了“礼器”。

曾侯乙编钟

我们拿一件现在来说也算得上是黑科技的器物来举例吧—曾侯乙编钟。如果乐器界有鄙视链的话,曾侯乙编钟绝对在这鄙视链的顶端。它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镇国神器”。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走近它了解一下吧。

曾侯乙编钟至今有2400多年了,在中国出土的编钟里,它是众多记录的保持者——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音域最广,保存最好,做工最精细等等。

它采用浑铸、分铸法铸成。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共65口编钟,悬挂在三层8组的彩绘横梁上面。每层支撑的立柱是一个青铜佩剑的武士。编钟分为三种类型:最上面一排为钮钟,中间一排为甬钟,最下面一层中间与众不同的那只大钟叫镈钟,它不是用来演奏的,而是当年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最下面一层其它为甬钟。全套编钟上有3755个铭文,里面有记事、标音还有乐律学关系。

它的出现可以说直接改写了世界音乐史,以前整个学术界认为中国的十二平均律,也就是C大调,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但因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告诉世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二十平均律,比西方早了2000多年。

曾侯乙编钟作为乐器,每一口钟的构型,几何尺寸,音乐性能等设计和安排对铸造技术要求都非常高。其中大一点的编钟高1.5米。光是制造这样一口钟,就需要用136块陶制的模具组合成一个铸模,然后在里面灌上将近1000摄氏度的铜水。我们想一下,一口钟就需要这么费劲,更别提这一整套下来好花费多少年了。

想让编钟作为乐器发声,在铸造过程中,工匠们需要严格把控好铜、锡、铅三种金属的配比,让它们达到一个黄金比例。编钟发出的音色才能浑圆饱满,且钟声能快速衰减,声音不会混杂在一起,是最适合演奏的。

而在2400多年前,古人并没有这些精密仪器。唯一可以靠的就是实践和经验,让每一口大小不一的钟达到演奏水平的黄金比。曾侯乙编钟之所以可以发生成为乐器,和它的构造是离不开的。它的表面有一些凸起的“钟枚”。它的作用就是减小声音的扩散,防止编钟扩音太久,发出更加浑厚的低音。更厉害的是,每口钟可以发出两个音。古人巧妙的把编钟做成“合瓦形”把钟分成瓦状的两块板拼在一起。这样敲打正面和侧面时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要让每一口钟发出不同的声音,关键还要看调音。现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我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像古人一样用手工的方式在钟壁上慢慢打磨,给编钟一点一点调音。这项技术最难的地方在于不可逆。一旦不小心打磨多了,一整口钟就废了,一切要重新开始。

这65口编钟代表了中国的最早乐律史,它是集音乐,美学,科技于一身的艺术品。即使在1979年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我国考古,音乐,机械等方面的众多专家一起研究复刻,耗资百万,历时5年最后才成功复刻出这样一套编钟。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的古人创造的灿烂文化和智慧。

三、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中国艺术来到了它的青春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500年的纷争,中国的版图终于在嬴政的带领下归于统一。这个阶段的艺术不可避免的要提到秦始皇兵马俑。它成就了千人千面的传奇,一展当年“扫平六国,带甲百万”的秦国军队的雄姿!

秦始皇兵马俑在地下沉睡千年,让秦始皇在死后也能统帅千军万马,也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那么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呢?活着的人不可能来见证这样一个世界,但在艺术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它最瑰丽浪漫的想象。


T形帛画

1972年4月25日考古人员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辛追墓里发现了一幅T形帛画,又称为“非衣”整件帛画高两米。她的墓葬也不是一副棺材,而是从外到内4层。在最里面的内棺盖上以后,这幅T形铭旌就盖在上面。

它的作用是引渡死者,让死者引魂升天。那么这么一幅帛画怎么能带辛追夫人上天呢?答案就在画中。画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天上,人间,地下。我们从下面往上看,只见水神禺疆站在海底大鱼交缠鲸鲵身上,胯下是赤蛇。禺疆以一己之力扛起整个人间大地。

这样就来到了正在举行一场葬礼的人间。五彩羽帷帐底下祭祀乐器特磬演奏哀乐,正中丝绸覆盖着墓主人的遗体。7个男子拱手默哀。天顶两只华盖鸟之下,一只招魂鸟飞廉已经准备好迎接亡者了。它会引领老太太灵魂升天。当负责拱卫升天之路的花豹托起升天的踏板,我们离天界就越来越近了,画中央身穿长袍的老妇人应该就是辛追夫人了。

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天国世界。把守天门的司阍在双阙旁拱手而坐,阙上两边各蹲一只神豹。它们正在迎接这个升天的灵魂。天门打开,我们正前方是一位人首蛇身的神。它是主宰天国的烛龙神,它的周围是代表祥瑞的仙鹤。离我们最近的两个人面兽身的神仙骑着神马“飞黄”拉响铃铛时,金石之声响起,整个天国弥漫了神圣的气息。天空日月同辉,右侧是太阳,太阳中站立着一只金乌。左侧为月亮,月亮上有蟾蜍、玉兔。这应该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了。天国上空的中央是两条飞龙,它们应该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应龙”及太阳神驾“六龙”。

整个天国一片祥瑞之气,有不老丹药,有神龙瑞兽恭迎。辛追夫人的丈夫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和他们的儿子都早于她而去世,她带着悲痛与思念,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升天之路,但愿他们一家人在天国里重逢。

这幅T形帛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浪漫的死后世界,让那时的人们面对死亡时不再恐惧,因为他们相信死亡是为人之路的终结,却是成仙之旅的的开端。“事死如事生”这样的生死观影响了中国的后世千年。对于他们而言生而为人,死后升仙这才是完整的生命记忆。

四、魏晋南北朝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很适合拿来形容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纷繁战乱割据的时代,中华大地上数次出现“万姓流散,死亡略尽,斯乱之极也。”的悲惨情景。这个时期的艺术受时代影响,呈现出“人的觉醒”。是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思索和追求。


兰亭集序

这个时期来说一说书法,这个时期王羲之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书法可以“以文载道”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与灵魂的。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41位好友来到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一场文人的聚会。酒后诗性大发,众人当场作了37首诗。大家提议让王羲之给写一篇序。这样冠绝千古的《兰亭集序》诞生了,后世称它为“天下第一行书”。这是一篇文学与书法并重的作品。

开篇写明是一次快乐的文友聚会。但下面笔锋一转开始感慨人生短暂,快乐也会消失,我们都会老去,怎么能不悲伤呢?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幻灭感呢?

这要从王羲之的人生经历说起。先来了解几个关于他的小故事吧,王羲之出生于名门旺族琅琊王室。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诗,刘禹锡写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两家是东晋时期士族集团当中的望族中的望族。

他的书法如此了得,与他的家族也是密不可分的,他的父辈,同辈,小辈中很多人都是书法名家。他自己的儿子中王献之与他齐名。

这样看来他一出生好像就是赢在了起跑线上,但他的原生家庭环境并非我们想的如此高光。在他7岁时父亲兵败不知所终了。从小失去父爱,又受到其他族人轻视,导致他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幸而他的两个伯父喜欢和看好他。他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成为整个家族的希望。但他骨子里是一个洒脱旷达,不拘小节的人。

通过下面这样一个小故事我们对他的性格可窥一斑,当朝太傅郗鉴和王导交好,他对王导说,你家那么多优秀的男孩,我想从你家选一个女婿。王导听完非常大气的回应,你来我家随便挑,看上哪个就选哪个。于是太傅命管家带着厚礼来到王家,王家这些男孩听说太傅给美丽又有才情的郗璿小姐选婿,都衣冠整齐的来竞选。王家公子们住东厢房,管家发现王家这些公子确实各个青年才俊,不好选。于是管家一边走一边观察。突然发现一个异类。东厢房里一个男子正躺在床上,坦露着腹部一边喝茶吃饼一边悠闲看书。姿势放松根本没有把选婿的事放在心上。管家回去禀明情况后,太傅听完眼前一亮,好就选东床上那个人了!这就是“东床快婿”的由来,而东床上的这位就是王羲之。

他的这种性格注定他与官场格格不入,但他作为家族的继承人只能踏入官场,但面对官场的你争我斗,尔虞我诈他痛苦不堪。在王羲之53岁那年,他终于彻底失去了对官场的信心和耐心。他带着儿孙跑到父母墓前发下重誓,再不为官。用如此决绝的方式与仕途一刀两断。从此王右军“死了”,而“书圣”王羲之涅槃重生。

《兰亭集序》是一篇涂涂抹抹的草稿,苏东坡曾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正是笔由心转,无拘无束,我们才能在字里行间,品味出王羲之心境的变化。

开始他只是舒缓的叙述着时间地点,书法线条是稳重和肃穆的。紧接着描写了这次聚会的场景。他说这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引溪水做流觞的曲水,大家分作两旁,喝酒作诗,畅叙幽情。这是一次欢快的聚会,可能他觉得是草稿,也可能酒后微醺所以他写的轻快,自由。但突然笔锋一转,说到和茫茫宇宙相比,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正是因为内心有了这样的矛盾,后半段中出现了很多处涂抹和修改。这中间最让人触动的是一个“痛”字。原本可能是个“哀”字,但他觉得“哀”不足以完全表达他的心情。于是他把“哀”改成了“痛”,两个字的叠加,更使得这样强烈痛彻的情感完全释放出来。包括这个重度涂抹的地方,他抹掉了两个字,“夫”底下好像是个“也”字。有人猜测,他抹掉的两个字是“亦可”。但王羲之觉得不够。微醺之后,他的情感更加澎湃。他的痛苦,幻灭他所有感情和笔墨交织在一起,不由喊出“悲夫”。字从心生,境由心转,他在写这篇文稿时已经脱离技法,赋予每个字灵魂!

五.隋唐艺术

我们知道唐代中国社会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同样唐代的艺术也进入壮年期。这个时期中国艺术对内遍地开花,对外海纳百川。

唐代是人物画的鼎盛时期,以唐太宗李世明的御用画师阎立本为代表。与阎立本风格截然相反的有吴道子,他的画具有强烈的运动感,被人称为“吴带当风”。

在人物画中还有一类题材值得重视,就是宗教画。在佛教刚刚传入中国后,中国本土的佛教结合了道家、玄学等思想。越来越汉化。如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它结合了宗教性和世俗性,堪称历代石雕精品,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据说它是按照武则天的面容来雕刻的。

这个时期的山水画慢慢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画科。展子虔的《游春图》

就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唐代属于山水画的早期阶段,但已经走出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种是青绿山水画,一种是水墨山水画。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水墨山水画。它讲究的是一种“意韵”,中国的山水画从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画家心中的山水。中国儒释道哲学对宇宙和自然的阐述,人们开始用单墨色来表现山水,这就发展出来文人画。其中的鼻祖就是我们熟悉的诗人王维。苏东坡说,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画家,他的诗有画面感,而他的画,又像诗一样的浪漫。


祭侄文稿

接着我们继续说一说这个时期的书法,到唐代颜真卿提倡回归古文的至真至简,他将汉隶的力量和王羲之,王献之传统典雅的书风融为一体。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可为什么以楷书著称的颜真卿,却借着一篇涂涂改改的行书草稿拿下了“天下第二行书”呢?这要从这篇文稿背后的故事说起。

时间回到公元755年,唐朝爆发最为惨烈的安史之乱,八年时间整个国家三分之二的人口全部因为战争而死。在这场战乱中颜真卿的堂哥颜杲卿在常山郡被俘。当刀直接架到他儿子颜季明的脖子上时,叛军中劝降的人对颜杲卿说:“降我,当活而子。”颜杲卿誓死不低头,眼睁睁看着儿子颜季明死在自己面前。他对安禄山破口大骂,安禄山恼怒成羞让人活活把颜杲卿的肉一刀一刀割下来给自己吃。直到把他的舌头割掉,气绝身亡......

颜真卿再找到堂兄及侄儿的时候,已是两年以后的事情。颜季明的头骨,颜杲卿的一只脚。这是他见到他们的最后一面。在这场战斗中颜氏一族有30多人死在叛军刀下,还有数百人被俘虏关押。面对这一切颜真卿痛心疾首,久久不能平复,提笔写下了《祭侄文稿》。

这篇文稿中的每一个字都记录下当时他的心情。第一部分写的是回忆侄子的生平,说“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他说,侄子从小的时候就很出众,就像珍贵的玉石一样,向美好的兰草一样,是家族的希望。这个时候我们明显感觉到书法的线条是舒缓优美的,像是悠扬的小提琴独奏一样,勾勒出忧伤而美好的回忆。

来到第二部分,颜真卿又一下子回到现实,写道哥哥和侄子惨死时笔锋一转,开始厚重起来。而且涂改的地方越来越多。当写道“父陷子死”时,“父”的最后一笔笔力触目惊心!

第三部分写道他带着他的侄子的头骨回家,是“携尔首榇,及兹同还。”这时候就象他自己的情绪一样,纷乱迷离好像他在怀念侄子童年时他抚摸那个小小的身子。

接下来写道“扶念催切,震悼心颜”他仿佛看到侄子的棺木。可怜我的侄子呀,尸骨都没有了,只剩下一颗头颅。这时墨点好像是从心里冒出来的泪一样,线条就像是内心悲怆的长叹。

写到后面,颜真卿的情绪越来越复杂,“魂而有知,无嗟久客。”说侄子你的亡灵如果有知,你不要在外面飘荡的太久你要快点回来呀。这几句写的时候,干笔飞白,轻细的线条就像一缕飞起的灰烟一样。仿佛是他自己悲痛欲绝的心魂。

最后一句“呜呼哀哉,尚飨。”他已经悲伤的不能自己了。他的走笔最后已经看不出字,只剩下一个线条。观之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他当时对死去亲人的沉重悼念之情。感情有多重,下笔就有多重。

句句血泪。全文多次由浓墨到枯墨,像是颜真卿的笔从蘸饱墨汁就一直书写,再也没有停下来,直到墨枯,力透纸背,把自己悲痛的情感随着笔墨全部发泄出来。这篇文稿最打动人的不是书法的笔法,而是写字人的动情与悲怆,不仅让人潸然泪下。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看这幅作品,感受一定有所不同。

六.元代艺术

跨越时间的长河,让我们来到元代,众所周知,黄公望的一幅《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创作600多年来历经磨难与风波,黄公望在元朝是“元四家”之首。然而有一天居然会“屈尊”亲自提笔,给一副水墨山水题诗留言。是谁又有如此魅力呢?

先来看看黄公望的题词吧:“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看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他是与黄公望同为“元四家”之一的倪瓒。

六君子图

倪瓒本是无锡一带的富裕的乡绅,但他没有沾染纨绔子弟的毛病。只一点除外,他有洁癖。举例说明一下,大家就知道他洁癖到什么成度了。一天倪瓒的一个朋友夜宿倪瓒家,到了晚上他听见客人咳嗽,浑身难受,整夜睡不着。第二天他起大早让仆人去看看客人到底把痰吐哪里了,这个仆人前后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吐了一口痰在叶子上骗倪瓒说找到了。倪瓒一看说:你赶紧把叶子给扔到离我三里地以外的地方去,并要求仆人必须要洗门口的那颗梧桐树,结果这颗梧桐树被活活洗死了!关于他洁癖的故事写一本书都是写不完的。

也正是因为他这种洁净的品质,在他的艺术创作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看到的《六君子图》是他在无锡弓河上乘舟游览时,朋友卢山甫提灯前来,请倪瓒给他作画。于是就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倪瓒的画惜墨如金,弥漫在画中有一种深深地寂寥感。倪瓒为了适应艺术表现的需求,全然置画树忌直的艺术规律于不顾,画成六株枝干挺直的树,他估计黄公望见此图必定大笑。黄公望当然完全理解画家的苦心,所以题诗时,发起微,抉其旨,真正使诗与画交相辉映。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成为题画诗中的一篇上乘之作。

《六君子图》中他采用了典型的“一河两岸”三段式构图,此图近景山坡上松、柏、樟、楠、槐、榆六株树木在丘石之间顽强生长,劲挺列直中景是占据着画面大部分的空间的空白处似云似雾又似水。体现出深远幽静的气韵,远景是画面的一抹远山。整幅画僻静的韵律整洁的画面作者的用笔,用墨恰到好处。倪瓒运用了“比德”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精神品质相结合,他通过这六颗笔直的树来表达汉族文人的一些信念。再加上黄公望的题跋。导致倪瓒的画很火爆,以至于当时的收藏家以倪瓒的画作为雅与俗的判断标准。倪瓒是元朝山水画在意境上的一个里程碑。他的绘画实践和理论不仅影响了元朝,还影响了明清数百年的画坛。

七、明清时代

明代统治者对文化进一步干预,宫廷画师趋于保守,作品多为统治者服务。文人画与学院派相争相容。明代中期把中国山水画带入一个新的境界的人是董其昌,他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很大。青绿重彩为主的行家画以李四父子为代表的,称为“北宗”这类画主要为皇家或他人服务。以水墨淡彩为主的文人画归为“南宗”以王维为代表,他认为南宗画表达的是意境,追求古淡天然,表达自己的高洁志向,他明确表达出贬北扬南的美学观念。

明代中后期,新的文化意识与审美趣味渗入了文人书画,形成注重个性抒发又有创造精神的文人画诸多流派。清代继承明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它最具特色的文化及艺术特点,不是创造而是综合与分析。明末清初的文人画风格都或多或少受董其昌的影响,如明末清初“清四僧”之一的朱耷。


孤禽图

他是明代皇室后裔,他从小聪颖,8岁写诗,11岁画青绿山水,饱读诗书他的志向是“修身齐国 平天下”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放弃了自己的爵位,以一介布衣身份应试,15岁一举得中秀才。但是命运弄人,就在他踌躇满志的时候,明朝却走向了灭亡。

明朝的灭亡对他是致命性的打击,他的全家90多口人被屠杀。他的妻子孩子在逃亡过程中相续去世,一夜之间,国破家亡,朱耷也由王亲国戚沦为前朝遗民、亡命之徒。为逃避清军的追杀他装聋作哑,远走他乡。之后他遁入空门,改名换姓。从此人们常常在街头看到一个自称八大山人的疯疯癫癫的和尚。朱耷的一生大部分时间被他的身份所困,他姓朱,本是引以为豪的姓氏,但随着国破家亡,他的姓氏却成了他一生的羁绊。他曾一手怒撕僧袍,一把火烧掉,然后徒步回到自己的家乡,疯疯癫癫走在大街上,一会儿倒地痛哭,一会儿仰天狂笑。

他在一副画里题诗:“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衩椰树,留的文林细揣摩。”他所表达的意思是:我的画笔墨不多,但我的泪却是流不尽的,我画的山河还是旧山河,但在这横流乱世却是违背常理的。

他的一腔痛苦、愤恨发泄与书画之间,故他的画中常出现鼓腹翻着白眼的鸟,瞪着眼睛的鱼。且禽、鸟往往一足着地。他常将“八大山人”四字联缀起来草写,形似“哭之”、“笑之”。他的笔法显得漫不经心,毫无顾忌,但就像离经叛道的禅宗画一样,笔触之中充满了笃定与自信。

他的山水画用极具力量的短笔画成。将董其昌对南派传统的创造性扭曲提升到新的高度,足以震惊晚明大师的正统传人。他的天赋在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喜欢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芦雁汀凫,超然脱俗,他的一副《孤禽图》在北京一场拍卖会上以6272万元的价格成交。

后期他的作品笔墨更加简单,石缝里几枝孤零零的枝杈伸出来,两只大雁停下来休息,这时画作中已经找不到翻白眼的动作。我们也从画中明显感觉到少了一种戾气,多了一些平淡天真,直到晚年有所顿悟,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若不得个破斗笠,遮却丛林,一时嗔喜何能已。”在他撕碎僧袍的那一刻,他开始慢慢退去了所有身份的束缚,回到自己,做自己。最终把自己的一生归于清风明月间,纳与山川万物中。

每一件艺术品,画作都是有着它的生命的,它藏了人世间的一切喜怒哀乐,藏了创作者的一生沉浮。藏了朝代的更替杀伐。它是如此鲜活的在我们的眼前呈现着这一切。艺术的背后其实就是人的故事,是世事的沧桑,是一个朝代的缩影。观摩一件艺术品,一副画作当我们看不懂,眼前一团迷雾时,没有关系,不妨先了解一下它的创作背景,朝代和作者身后的故事,了解一下这个时代艺术的特色和发展趋势,这样你再去看,作品会有惊喜和不为人知的一面呈现给你。

美并不奢侈,艺术也并不奢侈,它就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中,美可能是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美可能是没有路灯的夜晚,我们看到的星光和银河,看到的夜空的深邃与幽蓝。美不应该只是知识,它是我们自身对自己,对万物的感受。通过艺术的形式引导我们的心自由,可以听风听雨,感受世间万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42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98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068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8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99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7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90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32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74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88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49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78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79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2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4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4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