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我骑着电动车缓缓向大门外驶去。昏暗的路灯下,道路两旁,成群的家长在焦急地等待孩子放学,只留下一个狭小的通道让车辆行人通行。远远的,我看见一个女性两腿跨坐在电动车两边,堵在大门口的边上,从校园里出来的孩子们和老师们都必须从她边上绕过去。看此人年龄应该是奶奶或者外婆,身边还站着一个小男孩,背着书包,看样子大概小学四五年级左右。这时,一名女生向她们走来,面带微笑,脚步轻快。谁知,刚到他们旁边,男孩飞起一脚向她踢去,女孩并没有躲闪,只是说了句,你好烦。听口气,就知道是姐弟俩。可弟弟并未停下,反而更加猛烈地拳打脚踢过去。旁边的奶奶竟然无动于衷,脸别过去和另外一个家长聊着天。我着急回家,无暇观战,油门轻点,便离他们渐行渐远。背后还听到女孩的叫喊声,你再踢一个试试……
一路走,我一路思索,这种让人揪心的场面如何造成的?
按情理,应该是姐姐疼爱弟弟,弟弟尊敬姐姐,姐弟俩感情深厚,打断骨头连着筋,血浓于水,同气连枝。再有什么不快,怎么如此大打出手呢?
我不禁联想到本学期学校组织观看的一场电影《我的姐姐》。影片中,姐姐安然小时候也曾享受过父母的疼爱呵护,一路快乐成长,童年是美好的。可是后来父母为了想要生个弟弟,竟然让安然装成残疾,来蒙骗社区领导。在一次上门走访中,安然无意中暴露了,结果迎来一顿暴打。这一幕让安然痛彻领悟,决意考上大学远离父母。随着剧情发展,安然的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双遇难,留下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弟弟。而此时的安然大学毕业,正准备和男友一起考研到北京。灾难过后,摆在安然面前的有两条路:考研北上和抚养弟弟,全剧围绕这个焦点展开。在最关键的抉择时,安然选择了亲情。
看完影片后,我的心情慢慢平复下来,由对亲情的感动变为对现实的反思。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是通过虚构夸张的方式来阐述故事,目的是为了使主题更加深刻、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能打动观众和读者。电影中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是不会出现的,但降几个度的矛盾冲突是普遍存在的。
该片实际是为了揭露当前二孩家庭存在的矛盾和隐患,以引发媒体社会教育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在上一次的家长会上,也和各位家长们探讨过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要想二孩家庭能够和谐共进,有一个原则一定要坚持,那就是:尊敬老大,给老大更多的关爱。我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从老大的角度分析。
自从有了二宝,老大的心理是脆弱敏感的,没有二宝之前,他(她)就是父母的全部,父母所有的爱都会给他。现在,他变成了那个被遗忘的人。长期以往,他会逐渐封闭自我,讨厌这个家庭,更讨厌那个夺了他全部爱的人,家庭不和谐,人格不健全,心里不健康!
如果生了二宝后,父母依然能做到多关注老大,关注他的个性发展,关注他的情绪变化,关注他的身心需求。那么,老大的心理就会得到极大的安慰,他会发自内心的感激父母,觉得父母是全天下最开明的、最公平的,也因此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去疼爱那个跟他同一血脉的弟弟妹妹。
需要强调的是,父母应该是那种发自肺腑的关心和耐心,而不是仅仅嘴上说说,流于形式。可恨的是,有的人甚至连说都不会说。因为二宝的乖巧可爱,因为老大的叛逆、不争气,结果便是所有的怨言都通通撒到那个同样是个孩子、同样需要关爱的老大身上。
其次从二宝角度分析。
父母的爱如果太过于偏向老二,就会培养他极端自私、毫不体贴的狭隘人格。就像文章一开头出现的那一令人揪心的画面一样,弟弟蛮横暴力脾气焦躁,毫无规矩可言。奶奶在旁边目睹两个孩子闹矛盾竟置若罔闻、司空见惯,家庭教育严重失败。
这种环境培养出来的人,在家里不懂得体谅家人关爱家人;在外面与人相处斤斤计较,以自我为中心;遇到困难时选择逃避,怕吃苦,怕受累;取得小成绩的时候,骄傲自满裹足不前,或者是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
而相反,如果爸妈能从小对老二灌输尊敬兄长的思想,那么老二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逐渐树立规则意识,性格上也会变得豁达开朗,与人相处时,也会谦虚低调。
这一点我也是切身感受。从小我的父母就教导我们,要尊敬父母长辈,包括哥哥姐姐,不能坏了规矩。当时,我们并不理解。有时候看着隔壁左右家里面爸妈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孩子可以直呼父母哥哥姐姐的名字,让们我羡慕不已。但现在我却再无羡慕之意,反而觉得我的父母的最英明的。
学会尊敬,学会包容,学会谦让,才能处理好家庭成员关系,才能在社会立足。
诸位后生要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