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亚文,丁元英私募基金公司的个人助理,跟随丁元英一年多的时间,后在格律诗公司的生死关头帮助公司打赢官司并带资入股,一跃成为格律诗的新任掌门人,成功实现个人的阶层跃迁。
肖亚文的工作经历固然不可复制,但她作为职场打工人所呈现出的特质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
【1】主动学习的能力
肖亚文的主动学习能力首先彰显在她的自我蓄力提升上。
肖亚文是芮小丹的大学同学,两人都是警校出身。肖亚文什么时候跳出专业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她拥有跳出专业之外的能力——自学并精通德语,这也是她日后能成为丁元英助理的基本条件之一。
根据原著中的时间背景,肖亚文芮小丹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末入学的大学生(1997年6月,芮小丹赴德探亲时,在和母亲的谈话中,芮母曾说“你今年都27了”,可见芮小丹是1970年生人,17-19岁读大学的话,他们的入学年份应该是1987至1989年间)。那个时代的非语言类专业学生,第一外语可能是英语,可能是日语,也可能是俄语,但却很少以德语作为第一外语。所以,肖亚文的德语只能是她在课堂之外主动自学的结果。这一点在剧中肖亚文自己也有交代。
其次,她的主动学习能力还体现在她对日常的仔细观察和主动吸收上。
芮小丹、欧阳雪和肖亚文三人在北京签好公司店面的租用合同后,在和韩楚风等人的宴请聚会上,肖亚文关于“随缘惜缘不攀缘”的一番阐述赢得了韩楚风的极大认可(剧中此桥断做了删减,可参考原著),而这个“随缘惜缘不攀缘”的阐述正是肖亚文此前问丁元英“为人处世怎么才能做到恰到好处”时,丁元英向她进行的阐释。
可见,肖亚文随时都让自己处在一种观察、学习、吸收的主动学习状态,正是这种主动学习的状态让她能够不断储备自己的个人能力,从而在机会来临的时候能够果断抓住机会,顺利实现个人的职场跃迁。
【2】清晰的自我认知
肖亚文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
从我是谁、我有什么,我能做什么,以及我今后想成为什么,肖亚文都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清醒的认知。
“家里我最小,又是女孩儿,没人指望我,走哪儿算哪儿”的家庭背景让她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只能靠自己,所以在大学毕业后她并没有回武汉老家,而是留在北京寻找机会。
“女人干刑警真不行,体力和思维都跟不上,到头来当个穿警服的花瓶都嫌你不够鲜亮”的职业认知,使她在毕业后不久就跳出专业另谋出路。
“我去过车站了,老远就看见了韩楚风,他现在是正天集团的总裁,你这面子大了,我再楞往上凑就不知趣了,……要是连这点眼力见儿都没有,早就饿死了”的人情世故认知,使她在职场有分寸、懂取舍、知进退,很好地维护了和几个大佬的职场联系。
“既然怎么都是打工,就不如早打工早赚钱,等有条件了自己开个公司,自己给自己解放了”的职业规划,为她今后果断接手格律诗公司成为新任掌门人奠定了基础。
正是这种清晰的自我认知,使她能够沿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并取得了预想中的结果。
当然,肖亚文的自我认知也是“文化属性”的结果,这也决定了她和丁元英只能是职场上的合作关系,而不可能成为在精神上同频的红颜知己,这个留待以后再单做分析。
【3】与优秀的人为伍
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方法,便是与优秀的人同行。
肖亚文虽然只给丁元英做了一年多的个人助理,但她善于观察和学习的能力让她知道,丁元英的思维方式和行事能力远非常人所能比,他是可以引领自己不断提升的高人。
所以,即便是在私募基金解散后,肖亚文和丁元英没有了工作上的交集,她还是想尽办法,通过为丁元英租房、找好友照顾等方式,继续保持和丁元英哪怕是很微弱的联系。
而也正是这种没有间断的联系,为日后丁元英找她在北京租店面、为公司打官司,乃至最后带资入股成为格律诗的新任掌门人都埋下了伏笔。
正如肖亚文所说:“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这个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不重要,但我知道这个人很重要。”肖亚文的这段话,再恰当不过地总结出与优秀的人为伍所能带给一个人在思想和眼界上的提升,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不接受任何反驳。
其实,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不论是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只要时刻保有对自己的一份觉知,时刻抱有对学习的一份热情,时刻保持对已所拥有的一份虔诚和感恩,不论在职场上能否得到晋升,我们都终将收获一个充实而无悔的人生。
愿一切安好,如你我所愿。
我是天涯,和你一起品他人故事,悟自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