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朋友的弟弟想要出国,说是有人告诉他一个快速拿枫叶卡(加拿大国籍)的项目,于是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要出国进修。他的家人找到我,希望我能劝阻他疯狂的想法。
时至今日,中国青少年和中青年的出国热潮还是没有退却,而且出国的目的和选择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球化的演进。人口迁徙流动,从有人类开始就存在,只是在主权国家建立后,才让大量的人口流动成为一个收到关注的社会现象。
我以前一直不能理解,古代的时候,如果一个地方天灾频发,为什么当地的人不搬走呢;现在还有很多居住在中国山区的人,交通如此不便,生活如此困苦,为什么还有留在那样的穷乡恶水呢?
虽然我们不是全球化浪潮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却也是受全球化影响最深的一代人。在我的心目中,“地球村”不只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事实。工业分工的全球化,让很多工业产成品很难说归属于某一个原厂地;超市里的农产品也是来自五湖四海。桃花源里那种一方天地的避世生活只能存在于故事中。没有人的生活能离开了这样开放便捷的贸易网。
现在虽然有特朗普或者欧洲民粹主义的不和谐的声音,但在全球化已经渗透进每一个角落的现在,这些反潮流的声音也就只能是大海里小小的浪花。(当然也有人说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现在已经从全球化的受益者转变为受害者,这有机会再详细讨论。)
你想出国吗?出国,已经不是一个难如登天的事情。当年玄奘法师要去趟印度要先学梵语,找向导,还需要官府发的度牒,再来要买马,跟着商队爬雪山过沙漠,历经艰难险阻,九死一生才能抵达。现在,如果选择印度自由行,去旅行社办个签证,买张机票,就能成行了。
在现如今的社会,出国很简单。所以难的不是出国这件事本身,而是出国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开头说的那个要出国的朋友,那是想抛弃现有的生活的全部,到一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人生。让他家人不能接受的是,他已经不是初入职场的新鲜人,大专毕业已有几年,工作的地方也是国企;并且已经成家,有个年轻漂亮的老婆。这种时候,他却要放弃在父母看来安稳的生活,不顾一切的去到陌生的环境中重新学习,重新开始。他的父母完全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这个的荒唐想法。所以说什么都不同意,发动了大家族里的所有人来劝说。
那个朋友的想法也不能算是不对,他想换工作,可是因为所学的专业的限制,他对于在国内找到更好的新工作的预期不高。如果在国内重新接受培训,再找工作,也不见得会让生活有多大的改变。但是去加拿大就不一样了,同样是重新学习,却多出了可以拿到当地身份的机会,有了枫叶卡,就可以享受加拿大的各种福利,将来老婆过去生孩子,也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
我相信,这也是很多想要移民的人的初始动力。好的生活环境,好的教育资源……选择这条路的人很多,有人坚持下去改变了生活状态,有人半途放弃一无所获。生活是自己的,选择权在自己,是否能够一条路走到黑,也要看自己。离开故土,以如今的科技水平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后悔了也有机会可以再回来。只是做决定的时候需要计算一下成本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是边际成本。
要出国,搜集信息是必要的,要先知道自己将要去的是什么地方,以后要生活的是怎样的社会,也要认真考虑,为了获得看来很美好的东西而放弃的,是否真的是让人厌恶的。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对于移民保持的美好期望,这些期望却大多是自己脑海中想象出来的。外国其实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美好,中国也不想大家认为的那么糟糕。决定移民、留学前,有机会还是先到目标国,旅行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