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关中的陕南人

兜兜转转,转转兜兜,已在关中这个地方生活了有7年了,想想当初来这里上班时,各种不适应,各种矫情,各种伤痛,如今已被时间磨平的妥妥的。

一直游走在关中与陕南之间,从未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中人,也渐渐快成为一个不合格的陕南人,好一点的说,你可以了解两个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不好一点的说,你其实啥也不精通,真的是强颜欢笑。

这几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危机感此起彼伏,从未敢放松过一丝警惕,因为每一次的放松与松懈,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麻烦与灾难,更会让远在家乡的家人们,提心吊胆。极度缺乏安全感,纵使现在已成家,但依然有不安之感,大有杞人忧天之嫌。故每每想到此处,起先总是想通过药物镇静下来,或通过工作使自己劳累不堪,无瑕去思量那些饶人不安的事,久而久之,也便忘却了。

但如今,年岁已大,身体渐不如前,不能熬夜,不能负荷工作,睡眠极浅,记忆力也减弱,似乎身体如同纸片一般,每天身体虽能正常运转,但脑子犹如空洞一般,像极了没有灵魂的人,仅有的那点灵气,也渐渐消耗的所剩无几。

自己也曾自问自己,为什么让自己活得那么累?不能坦然一点,不必拘泥那些繁文缛节,自己怎么舒适怎么来,可自己却像个犟牛一般,钻到了死角胡同里不回头。

兴许是前几年交通的不发达,一年回陕南就那么一两次,所以心里总是不安的。如今,高铁畅通,想回家随时都可以,心里便少了那些“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悲触,再加之,网络的发达,让家人之间的亲情更加浓密了,心里也便少了那些“孤寂”,放下了自己的戒备,但依然缺乏安全感,于是选择了读书,默默的读书,虽然记忆力已不像以往,但总能静下心来,也能把以往的不安看的通透。

如今,静下来想想之前的不安,也能明白了,打个比方,人与人相处需要一到两年的磨合期,那么更何况一个生活在故乡近26年,突然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生存,岂会是一到两年就能磨合好的?外人看来,生活习惯可以在一到两年改变,但内心的信念,不会被取代,只能是接纳,那也需要时间久远一些。为什么说不会是被取代呢?那如果取代了,为什么会有那些“落叶个归根”的执念呢?

所以有时候,当陌生人听我的口音不是本地人时,都会脱口而出,你是哪里人?即使我很想融入这个大环境,但口音就已经出卖了我。有时候仿照本地人学说几句方言,反而觉得有些东施效颦之感,不过幸亏,我所从事的行业,要求我们用普通话,所以避免了许多尴尬。但也奇怪,没有故土方言的环境交流下,我竟然偶尔会情不自禁的用自己的方言与本地方言交流,那场面都会忍俊不禁,也许是故土之情难以割舍的原因吧。

现下,通过阅读,心里着实坦然了一些,以前一直害怕融入不到这里,老担心,现在问问自己,融入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很简单,不被排斥,不被淘汰,顺利的完成工作,有人欣赏自己的工作能力,偶尔被赞,给社会不添麻烦,尽自己的努力贡献,这就是已融入。

生活在关中的陕南人,加油,希望今后的路上,不再掩饰,更不惧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