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明朝与后金的发生战争,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后金和明朝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这场战役是明清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也是以少胜多典型的案例。
在这场决战中,明朝投入的兵力是11万大军,而努尔哈赤手中的兵力只有4.5万,可以说是兵力悬殊。
既然明军和清军的兵力有如此大的差距,那明军为什么会在短短的五天之内,损失惨重呢?这确实值得深思。
明军的失利,大体有一下几点所致。
第一点: 情报不保密,让努尔哈赤首先得知的明军的进军路线、兵力部署;
第二点:就是作为最高的统帅杨镐无力约束下属,更主要的是明军四大将领之间有罅隙。
第三点:战线太长,信息不通,导致不能协同作战。
当明军集结11万大军分四路向赫图阿拉进逼,意欲会师于后金的都城。
面对这种以卵击石的局面,努尔哈赤并不惊慌,当范文程了解了整个局势以后,信心百倍的提出了一条作战的方针“管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
就是因为范文程看破了明军的内部矛盾,为后金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有力的条件。
在明朝大员的眼里,后金是不足惧的,他们认为“数路齐捣,旬日毕事耳”。原定于1619年农历二月二十一出兵辽东,但是天公不作美,连日普降大雪,出兵日期被迫推迟,但是内阁首辅方从哲却一再推迟杨镐出兵。
方从哲一再的催促,其实是有原因的,他担心明军的部署已经完毕,如果战况被拖延,那么庞大的军费给本已千疮百孔的国家经济带来的雪上加霜,现在要做的就是速战速决。
但杨镐却有他的担心,毕竟他是久经沙场,他清楚的知道天气不利会给作战带来什么样可怕的后果,而且粮草迟迟未到。
就在明军文武各执一词的时候,努尔哈赤却让他的手下扮作汉人充当间谍,深入明军的腹地,把杨镐的作战意图,作战路线、兵力部署等各方面了如指掌。这样,明军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
再加上明军的四路大军的将领之间早有罅隙,作为最高统帅的杨镐却无力约束,兼之明军战线铺开足有600里,相互之间信息沟通不畅,这对于分路配合作战来说,是最为不利的。
明军的西南路军由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率领,努尔哈赤仅用了500多人,就挡住了来自西南的佯攻;
西路军有杜松率领,大约4.5万人正好遇上努尔哈赤的主力部队,顷刻间便灰飞烟灭,杜松也不幸中箭身亡。
努尔哈赤灭亡了西路军,率主力北上,在萨尔浒山(今辽宁抚顺东),直接面对马林的北路军,又形成单一方面的屠杀,马林逃脱。
而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东南路军统帅刘綎却不知道其他两路军都已经战败了,扔按照计划北上,恰恰陷入了后金军的包围圈,激战后,刘綎命丧辽东。
当杨镐得知杜、马两路相继惨败以后,急忙命令李如柏和刘綎后撤,而刘綎还没有接到命令,便已经全军覆没
而李如柏呢?在匆忙后撤的过程中,努尔哈赤仅用了20名哨骑便将李如柏军搅得大乱,明军自相践踏,伤亡惨重。
这次大战从三月二日正式打响,到三月五日宣告结束。在不到五天的时间里明军方面45800多名士卒战死,刘綎、杜松等310多文武官吏魂归西天,而后金,仅仅付出了2000多人的伤亡代价。
这场战役是明清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也是以少胜多典型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