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朋友聊天提到一个大意为“孩子不愿去幼儿园”的新闻标题,我接了一句,孩子不愿意去必然是有原因,是害怕同学欺负还是老师责罚,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啊。
接着大家讲了各自的童年阴影。
有个姑娘,妈妈是老师,在农村家庭里,不论是经济还是教育环境,都是高出乡村群体的其他父母的。别的农村小朋友估计也是挺羡慕的吧。但因为妈妈是老师,对她要求严格,每次考试低于前三名,拉到办公室,关上门,打,打手心,打屁股,甚至打背。80、90年代的小孩,在乡村,挨打的也不在少数,挺普遍。现在这孩子20岁+了,有幽闭恐惧症,估计是和童年的经历有关系。好在其他性格方面没有太大缺陷,还是个开朗活泼优秀的女孩子。
旁边一个男同事说,小时候幼儿园老师因为他犯错(或者迟到)打手心,抽一下手心就发烫发红,老师打到小棍断了,“去,另外自找一根粗的”。打完了,被罚站到教室外面,吸着鼻涕,在冬天里呼呼的风力跺脚,趴着窗台写作业。然后同事就说,他跑回家和妈妈说,不想去上学了。
有个室友,也是女孩。家庭健全但不和睦,缺乏温情,父母总是吵架,她的性情孤僻冷漠,还敏感。平时相处看不出什么,一着急就声音很高情绪激动满脸涨红,后来得知,她很讨厌自己一着急就高声的毛病,但她摆脱不了,因为它从小就在那还在那个环境中生长,父母从来都是三句话以外就开始吵架,从不好好说话。大声,呵斥。她说,她觉得很悲哀,她讨厌的东西她身上就具备,而且无法摆脱。
张爱玲的幼年,衣食无忧,书香门第之家,母爱的缺失,渴求而不得,甚至母亲对她的怀疑,她的奖学金是她用身体交换的来的,并且轻易地将那八百块输在牌桌上,都在她心里造成无法挽救的伤害。她敏感多疑,大学战时和同学相约去做防控安全员零口粮,下午没找见同学,心里第一念头“竟不知她那样厌恶自己”,后来才知道同学是被家里人接走避战了。
成年以后,她将缺失的母爱和对异性的爱恋全部加诸到胡兰成身上,胡是懂她的,所以她才那样义无反顾。低到尘埃里去的爱他。如果她有退路,在外面婚姻和感情上受到伤害,回归家庭,有亲情在身边,谁愿意在外面把自己苦成那样,低到尘埃里去。
还有一个同学,从大学开始,甚至或许更早就有潜伏,从抑郁情绪到抑郁症,她像蚕蛹一样把自己困在狭隘的空间里,哭泣,不出门,拒绝人,拒绝温暖别人,朝向没法给她理解、爱和温暖的人索取,像刺猬一样用强硬,在善良的内心又加了一些冷漠。
我问她,为什么有困难都想不起来找父母帮助,哪怕找他们安慰下也好啊?她说,不必了。我妈知道我表妹喜欢的食物但不知道我喜欢吃的食物,我妈也不知道我第一次来例假什么时候。告诉她没有用。——我却显然听到的是一种幼年缺失的关爱。
她在治疗抑郁症期间,偶然帮哥哥带孩子。其实她内心喜欢孩子,但也的确不知道如何和孩子相处,她厌烦孩子哭闹,就像厌烦父母吵架一样。孩子起初是和她不亲近的,但玩着玩着就很喜欢她。孩子没有偏见。
她说,宝贝玩累了,趴在她肩头。她抱着他,没一会就睡着了。她不敢动,怕扰醒他又不要睡了,淡淡的奶香,嘟嘟的粉脸,柔软的身体,童真的脸庞,激发出她所有的温和与柔情来。她说,孩子,是治疗抑郁的一剂强效药。她想有个宝贝。
可是,我不得不提醒她,只有自己身心健康了,才能给孩子健康的环境和引导。否则,一个情绪不稳的女人,面对孩子哭闹无法哄他安静时,大人会更容易情绪失控。会恶性循环的。
很早在订阅号里看过一篇文章,提到“你欠我的”的这种关系模式,里面提到一个例子,五十多岁的一位女士经常想起自己小的时候如何被父母忽略,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她没有办法放下心中对幼时没有得到父母情感上滋润的不满,她对周围人也充满了怀疑甚至敌意,这让她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当痛恨成为她生活的主旋律的时候,她使自己没有办法体验到生活中的一点点柔情,其实,她一直在折磨得,是她自己。
这也是典型的幼年缺爱,影响成年生活的例子。
我也曾纠结,纠缠于自己父母在我幼年时期未曾给与我足够的关爱,但后来逐渐明白,受限于他们的学识和自身文化水平,那个年代也不太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基本都是“吃饱穿暖”养的观念模式里,教育的事全部交给老师和学校。
他们已经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了。让孩子吃饱穿保暖,供他们上学学习知识,希望改变命运。这是他们能做的所有。别的要求真的是苛责。
而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们理解他们的局限性,也看到原生家庭对我们性格的负面的影响,更该完善自己,不要再把这种负面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身心健康的妈妈,才能给宝贝提供一个身心健康的成长环境。
如果你也有童年的阴影,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疏导出来,然后抛弃这些负面的东西,把心空出来,留给阳光和爱。
因为你现在就是你的孩子的原生家庭!不要把你的过去的原生家庭的不幸,作为你不肯成长的借口,相反,你该完善自己,把握好自己的幸福、快乐。 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祝福,你该把它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