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不在家的时候,老人带孩子,孩子很听话。可是你一回来,孩子立马变的“娇气”了。
今天晚上我就遇到了这样的事。孩子在沙发上玩,不小心碰到屁股,她说很疼。后来她又去那个地方,外婆说:“小心别碰到屁股”,一句很普通提醒的话,她都不愿意外婆说她。
外婆说,如果我不在家,她说什么,也没见她有那么多的这不愿意,那不愿意。这分明就是在“抱粗腿”。
我听了情不自禁想笑。是啊,孩子真的很聪明。他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完全放开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做出讨好的姿态才能获得爱和保护。
对于这件事,我说:“外婆只是关心你,并没有恶意”。可孩子还是不愿意外婆说她,我心想:那外婆就少说两句,不就没事了。有时,我也觉得外婆太啰嗦了。
一直以来,外婆都认为我太惯着孩子,不认同我的教育方式。像今天晚上的事,她觉得我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没有好好教育孩子。
说实在话,我一直觉得和老一辈真的很难沟通。我和我妈一直都沟通不好,因为她每次都是批评我,我对自己很不自信。外婆每次抱怨我对孩子教育有问题时,几乎每次我都是沉默,因为我觉得说了也没用。
我想大家多多少少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育儿上和老人有分歧,而且能改变老人,达到互相理解的,几乎很少。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1、错误做法:倾向孩子,忽略老人
以前,我都是站在孩子的立场更多一些,对老人却多了些苛责。
比如今晚这件事,我能理解孩子,在我这儿她能获得能多的爱,无条件的爱。所以,在我回来后,她更真实地表达自己。即使有时有点无厘头,我觉得那也是缺爱的表现。
而且,这个孩子属于敏感型孩子。晚上放学在小公园玩的时候,有孩子说她是胆小鬼,她都扯着嗓子喊:我不愿意你这样说我。她很在意别人是怎样评价、对待自己的。
对这样的孩子,我觉得应该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挑剔,多一些放手,少一些担心。而外婆对孩子是担心多,提醒多。孩子都把这些关心当成对自己的阻碍。
可是,理解孩子并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往往越理解孩子,越觉得老人什么也不懂,净添乱。去跟老人沟通,又沟通不了。所以矛盾、误会越来越大。
2、正确做法:双方兼顾,多夸老人
这个问题的解法,不是仅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而是需要站在双方的立场去考虑,掌握说话的技巧。
还拿今晚这件事来说,外婆好意提醒孙女,孙女纯粹把好心当成驴肝肺,我虽然知道外婆是关心,但没有把话说到位,导致外婆心里不舒服。
如果当时我能换一种说法,也许情况就不一样了。
“外婆只是关心你,并没有恶意。你看,外婆大老远跑来,给我们做饭。我不在家的时候,外婆替我照顾你。你没有保暖裤,妈妈都没有来得及给你买,今天外婆专门给你买了新保暖裤呢。外婆是多爱你啊!外婆提醒你,只是怕你又摔到屁股,跟刚才那么疼,该多难受啊!”
“来,妈妈抱抱。我们跟外婆说声:‘外婆,我爱你!’”
这比简单的说“外婆是关心你的”,多了对老人的肯定,也让孩子更理解外婆。老人也觉得被理解,心里也会更舒服,也就不会认为你没有好好教育孩子。所有的问题也都解决了。
总结:
也就是说,在育儿中遇到和老人有冲突时,不能仅考虑孩子的感受,更要照顾到老人的感受。多夸夸老人的好,说些感谢老人的话,嘴巴甜一点。我相信,每一个老人都会非常高兴。此时,再慢慢向老人讲一些育儿技巧、理论,老人也会更乐于接受。
所以,仅理解孩子的父母,只能算是基本合格的父母。既能理解孩子,又能理解老人,还会夸奖老人,掌握说话技巧的人,才是最高级的父母。
朋友们,你属于哪一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