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台风“摩羯” 裹挟暴雨侵袭,当泥石流在山谷间咆哮,乡镇作为防汛救灾的 “最后一公里”,既是前沿阵地,更是安全屏障。从广南县曙光乡 59 名群众的安全转移,到宕昌兴化乡 285 人的妥善安置,这些基层实践淬炼出的防汛经验,彰显着 “人民至上” 的执政初心。
一、精准预判:把防线筑在灾害来临前
防汛救灾的胜负,往往在雨势骤增前已见分晓。宜川县集义镇的“125” 工作法给出了基层答案:通过 “一盘棋统筹” 建立四级包保责任网,将预警监测责任压实到每名党员干部。这种未雨绸缪的意识,在曙光乡得到生动践行 —— 接到气象预报后,乡党委立即 “叫应” 各村,应急队伍提前三天完成橡皮艇、救生衣等物资清点,为后续救援赢得黄金时间。
更具智慧的是精准施策的“科技加持”:集义镇通过测算河道洪水流速制定 “洪流时间表”,明确洪水抵达各村的精确时段,让转移撤离不再盲目;曙光乡依托 “1262” 精细化预报,精准锁定乐攀德村为风险点,实现 “点对点” 力量预置。这些实践证明,基层防汛既要绷紧 “思想弦”,更要下好 “先手棋”。
二、实战攻坚:用担当架起生命通道
暴雨中的逆行,最见基层担当。兴化乡遭遇泥石流灾害时,乡党委迅速集结党员先锋队、驻村工作队等多方力量,村民自发调用拖拉机清理路障,形成“干群同心” 的救援合力,最终打通 13 处生命便道。这种全民参与的场景,在曙光乡的雨夜同样上演:救援队员背着老人、搀扶孕妇,在齐腰积水中完成 “叫应叫醒”,用血肉之躯筑起防护墙。
党建引领是这场硬仗的“定盘星”。兴化乡党委主要负责人带队靠前指挥,三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任务,将责任落实到村社末梢;集义镇组建 15 支应急队,党员干部在落石路段抢险、排水渠清淤中始终冲在最前。正如人民论坛网评所言,这些 “逆行的红” 让群众在洪水中看到希望、感到安心。
三、善后兜底:把温暖送到心坎上
防汛救灾从来不是“一阵风”,而是 “全链条” 的民生守护。兴化乡在灾后迅速开展复产重建,清理淤泥 3.5 万立方米,维修饮水管道 6800 余米,用实打实的数字回应群众期盼;集义镇则通过物资库标准化建设,储备 27 类应急物资,确保安置点群众 “有饭吃、有住处”。这种 “抢险 + 重建” 的闭环思维,正是基层治理能力的生动体现。
从曙光乡安置点的灯火通明,到兴化乡广播里的救灾进展播报,这些细节背后是“民生无小事” 的践行。正如乡镇干部所言:“不仅要转移群众,更要让群众住得稳、心不慌”。这种将服务延伸到灾后 “最后一米” 的做法,让防汛救灾的温度直抵人心。
风雨过后见彩虹,大考之后强本领。乡镇防汛的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唯有把责任落得更实、把准备做得更足、把服务做得更细,才能在每一次灾害考验中,为群众撑起安全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