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是一个很美好的词。
唐诗中有很多与知己有关的诗句,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知己传达了一种细细品味起来很美好的感觉。
这些诗句里的知己,描述的是一种彼此懂得,心灵相通的朋友关系。拥有这样的朋友当然是人生幸事,但想求得这样的朋友却很难。为什么呢?因为能不能成为知己是由两个人共同决定的,一个人即使再努力也不能左右这件事。
知己还有一层意思是了解自己,也就是知己知彼,知人易,知己难中的那个知己。本书探讨的正是这个意义上的知己,它既包括看清自己的本心,也包括了解自己的精神需求。
如果说和自己心有灵犀,足以成为知己的朋友可遇不可求,那么了解自己,成为自己的知己,理论上来说好像更简单一些。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同时,关于知己还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被刻在希腊的德尔菲神庙里,因为在古代希腊,认识自己是一种很崇高的美德;而我们的文化历来也讲求自省。因此,想习得其他美德或技能,最好都从了解自己开始。
一般来说,我们常常会忽视司空见惯的事物。比如,你的四肢都很健全,你可能就不会一直注意到它们。但有些时候,比如你在地上蹲得久了,突然站起来腿有点麻,你马上就会强烈地感觉到我有一条腿好难受。所以,我们自己一般是在觉得哪里有点儿不舒服后,才能特别注意到这些部分。
不仅对身体的认识是这样,我们对自我其他方面的认识同样如此。如果生活得非常顺利,我们可能完全意识不大自己的内在,因为我们没有必要耗神耗力地一直思考自己。
从内在的角度来说,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在心理上的直接关系和距离。我们似乎通常将人际关系理解为一个人在家庭活动之外和其他人构建关系。其实,人际关系也包含一个人在家庭中和其他成员的关系。家庭中人际关系的情况常常会投射到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中。
人际关系方面的麻烦往往会让我们出现焦虑、抑郁、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
当强烈的情绪出现时,我们内心其实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比如这不是我,天哪快把它清除掉,我不想再想这个。
解决办法:留意是否在处理人际关系以及调节自身情绪方面有些不足,这些不足往往源于我们并没有觉察到的某种想法,它们像我们大脑中的程序一样, 会发出特定的指令,让我们一直以同样的反应面对某种状况,并一而再再而三的陷入同样的麻烦。
麻烦的坏处我们需要摆脱它。
好的方面,麻烦有什么积极意义呢?或许是逼迫自己了解自己的契机。1是一个人总是重复发的做什么,一定有他的道理,他重复做这件事对他肯定是有好处的,要么这样做的确帮助他逃离或躲开了一些外在的不利情境,要么帮助他逃离或躲开了一些内在的不利情境。
逃离不利的情境就是某种获益。
当一个人想要向外界咨询或者求助时,我们几乎可以断定,他的收获肯定不是正向的,可能因为这种行为吃了亏了受了罪,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了,觉得自己难以承受这种辛苦,所以才会向外界求助。
2建议: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体系。
人最深处的本质,其实是想成全自己。
思考:
生病的时候会做很多妈妈和婆婆的对比;
全职带娃的焦虑感,妈妈一直没有停下来打工,各种零散工。还会跟我们说今年她又赚了多少钱,赚的虽然少,但一家人一年的饮食开销不就有了。
真正地观察自己,一定要正心诚意。不要假装做些什么给别人看,也不要做什么作业,更不要在朋友圈中打卡,而是真的想帮助自己,我真的想陈伟自己的知己,想与自己建立亲密关系,想向内寻找一个能让我获得圆满人生的答案。
思考:追求圆满人生这个念头就是着相。不圆满才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