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本书感兴趣是源于听了樊登老师对《纳瓦尔宝典》的解读。
他说这是一本比《穷查理宝典》更适合当下年轻人的宝典。
全书分财富和幸福两部分。
财富:
纳瓦尔认为要获取财富,必须将自己产品化。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要努力挖掘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不是去学习别人,模仿别人。“在「成为自己」这件事情上,没有人能比得过你。”
要发掘自己的专长。什么是专长?“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你能为社会提供哪些其有需求但无从获得的东西,而提供这些东西对你来说又是轻松自然的事情。这就是你的专长。”
如果我们提供的别人也能提供,那社会很快就不会不再需要我们。
当发现专长后,我们就需要将之产品化。
产品化必须要借助杠杆。纳瓦尔认为现代人的二分法是“利用了杠杆的人”和“没有利用杠杆的人”。可见纳瓦尔对杠杆的重视。
杠杆分为三种,劳动力杠杆、资本杠杆和复制边际成本为0的杠杆。这三种杠杆里,最后一种杠杆是最新的,也是普通人最触手可及的。它可以是一段代码,可以是一本书,可以是现在盛行的新媒体——博客、视频等。这些我们天天接触的东西都可以将我们的专长产品化,还不需要任何成本。
一旦产品化,就可以为我们带来财富。这里所说的财富不是金钱。纳瓦尔觉得金钱是付出工作才能换得的,而财富是不需要我们付出劳动就可以实现的“睡后收入”,也就是被动收入。
幸福:
可以说,幸福与基因无关,甚至与选择无关,它是一种与个体密切相关、可以后天习得的技能,就像通过锻炼强健体魄、通过吃饭摄取营养一样。
在纳瓦尔眼里,他觉得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技能。
我们通过消除缺憾感,降低欲望,就可以增强我们对当下的感知能力。
如果我说现在我很开心,那就意味着在某个时刻我很伤心。如果我说一个人有魅力,意思就是其他人没有魅力。每一个积极想法都有一个消极想法的种子蕴含其中,反之亦然,这就是为什么生命的伟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苦难。
每个想法都是同时伴随着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我们不能只看积极,去刻意忽略消极。我们应该做的是接纳它们的共存。也就是消除缺憾感。
发生的事情已然发生,不管是理想的结果还是不理想的结果,我们都得接受,并且努力去看到积极的一面。既接纳消极的一面,也努力发掘积极的一面。不要让自己陷在缺憾感中。
同时我们要降低欲望,只有消减欲望我们才能看到更平和的当下。
我们可以借助冥想等方法来提高我们对当下的感知能力。这样也能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幸福的感知力。
最后分享下作者的生命公式和个人原则,我们可以借鉴参考。
生命公式→幸福=健康+财富+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锻炼+饮食+睡眠
→锻炼=高强度耐力训练+体育运动+休息
→饮食=天然食物+间歇性禁食+植物
→睡眠=不要闹钟+8~9小时+昼夜节律
→财富=收入+财富×(投资回报率)
→收入=责任+杠杆+专长
→责任=个人品牌+个人平台+承担风险?
→杠杆=资本+人力+知识产权
→专长=无法通过培训获得的知识
→投资回报=“买入并持有”+估值+安全边际
个人原则→人生要义:活在当下。
→欲望即痛苦。(佛陀)
→执怒就像握了一把丢向他人的热煤炭,被烫伤的人反而是你。(佛陀)
→如果不想跟一个人共事一生,那就一天都不要和他共事。
→阅读(学习)是终极元技能,可以换来其他任何东西。
→生活中所有的回报都来自复利。
→用头脑赚钱,而不是用时间赚钱。
→99%的努力终将白费。
→任何时候都要完全诚实。诚实待人、积极向上,这是我们几乎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的。
→具体地表扬,泛泛地批评。(沃伦·巴菲特)
→真理是具有预测能力的理论。
→观察每一个想法。(自问:“为什么我会有这个想法?”)
→生命的伟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苦难。
→爱是给予,不是接受。
→思考的间隙即开悟。(埃克哈特·托利)
→数学是自然的语言。
→每一刻都自成一体,自有意义。
感恩作者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