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诗经》学习,
第1篇《周南 关雎》
一 原文阅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 译文
关关对鸣的雎鸠,栖歇在河中沙洲。
美丽贤淑的姑娘,真是君子好配偶。
长长短短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
美丽贤淑的姑娘,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想念。
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长短短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
美丽贤淑的姑娘,弹琴奏瑟表亲爱。
长长短短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择。
美丽贤淑的姑娘,鸣钟击鼓让她乐起来。
三 诗歌赏析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开篇。孔夫子的这个选择,是动了脑筋的。社会是由家庭构成的,家庭是由夫妇构成的,两性的结合就是天地间第一件大事情,叫作“男女婚姻,人伦之始”。这就是孔夫子的观念。此处表现出的文化观念、诗歌观念,比我们今天的还要先进。
全诗分为五章,是一个渐次递进的过程:
第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的是河边沙洲上,一群渔老鸹正在围猎,一片此起彼伏的叫声。出现在这片叫声中的,是“窈窕淑女”,是君子之人求偶的好对象。
“窈窕淑女”是说和那美丽的女子距离很远。这个距离,指的是感情距离。虽然那个淑女就在江边,可以见到,但是彼此不认识,无缘靠近,就感觉隔得很远了。就像《西厢记》里张生初见崔莺莺的那个唱词:“隔花阴,人远天涯近。”一片花阴,因为无法攀识,无从交往,就觉得比天涯还远了。这种情况就是“窈窕”。
第二章四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淑女们正在采摘一种叫“荇菜”的水生植物,长长短短的荇菜在水面漂浮。荇菜的根没在水中,牵得很长,像藤蔓一样。叶子是圆的,颜色紫红,直径一寸左右,漂浮在水面上,所以采摘时只需要微微弯腰。
“左右流之”的这个“流”,是借来表现采摘动作的动词,相当于“捞”或者“揪”,表现女子采摘的动作:左手捞一下,右手揪一把,腰肢扭来扭去,极尽女子的体态之美。
读到这里,这首诗的秘密就现出端倪了:它写的是古代的一种民俗活动。每年的春末夏初,荇菜成熟的时候,各家各户的年轻女子都到水里去采,用来敬鬼神、祖先。她们在采摘的时候,褰裳及腰,亮出玉臂美腿,姿态又是那么优美,就引得城里的小伙子—-也就是“君子”们,都去河边看,看谁家的女子漂亮,哪个女子身材好。这就相当于一种含蓄的相亲活动。
古今人情不远,这些事是无师自通的,并不是只有今天的小伙子才会欣赏美女。小伙子看得心有所动,夜晚睡觉都老是在想,既觉得伊人遥远,又实在割舍不下,这就是“寤寐求之”。就是梦中都在思念,都在追求。这个“之”是代词,指那位让人心动的女子。
小伙子想念那女子到了什么程度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就是说他在梦中都想和那个女子在一起。失恋的人觉得夜晚太长,等啊等啊等不到完,就是“悠哉悠哉”。悠者,长也。“辗转反侧”就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第二天,那个女子还在那里采荇菜:“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我们的这位君子又去了河边,这一次终于和那位女子有了交往,还约到了一个什么地方,一个奏琴,一个敲瑟,这就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就是以音乐做媒介,开始谈恋爱了。
这个“采”读音qǐ,“友”读音yǐ,两个字在当时的读音是押韵的。古今谈恋爱大约都是这个样子,听音乐啊,看电影啊,先从这种似较含蓄的形式开始。这是第四章的内容。
最后一章,一对恋人终于结婚了。结婚仪式上请了乐队,用钟鼓这些乐器来庆贺,乒乒乓乓地热闹起来:“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芼”,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拔”字,还是描画那个女子采荇菜的动作,只是因为它现在要换一个韵,所以要换一个动词。这里的“乐”要读nào—音乐让自己愉悦,就是“乐(lè)”,如果是为他人演奏,就叫nào,“热闹”的意思。
综观全诗,它就是描写一对青年男女,从初见、相思到相识、结合的过程。大概这就是孔夫子的理想:在一个社会里面,青年男女应该通过自由恋爱来彼此认识,组建家庭。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文学的开篇,是中国几千年诗歌的开篇,是中国几千年爱情诗的开篇。它被放在《诗经》的第一篇,反映出孔老夫子对人性深刻洞察的智慧和对美好情感的共鸣。
此诗采用兴而有比的手法,以关雎的鸣声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主题,然后用赋的手法铺叙开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青年男子在追求自己心上人时焦虑急迫以及昼思夜想难以入眠的相思情景。
诗中那些鲜活的词汇,如“窈窕淑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等,至今还被人们频繁使用着。
至于说,在婚庆的典礼上演奏钟鼓之乐来使新娘快乐,到底是事实呢,还是想象呢?这个问题每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回答。
如果从文学的角度说,从诗的角度说,如果将它当作想象来理解一定更有意味。为什么?那个君子啊,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没有将那“窈窕淑女”追求到,他就更加“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了。在这样痛苦的煎熬中,在昏昏沉沉中,他进入了那甜美的梦乡,梦到了自己将那“窈窕淑女”娶回了家。
这样,整首诗就是一个长长的追求梦。梦得真切,梦得热切,梦得深切。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文学用文学方法,将这种追求表现成“最高级”。用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约翰·赫利斯朵夫》里的话说,就是“不复能梦想,除非梦想她”。
对于这种美好夹杂着忧伤的情感,孔子给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价,就是说《关雎》既表达欢乐又不沉迷于欢乐,既表达忧伤又不被忧伤所困。
孔子对《关雎》的处理与评价是非常有道理的。首先,这首诗描述的基本是社会真实生活,体现诗可以“观”的意义。我们从中看到了周代都城南部一带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
其次,这是诗对真实生活的提升,体现诗可以“群”的意义。男子求女不得辗转反侧,男子并没有因求而不得做出过激行为。
之后,他在梦想中或现实中实现了自己的心愿。这首诗是正向导引,化解生活矛盾。所以《毛诗序》中说:“《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再者,其诗歌形象,尤其是其比兴,启人联想与想象,体现诗可以“兴”的意义。有人理解是写男女恋情,子夏可讲“后妃之德”,我们还可以说是写对美与自由的追求?这个美与自由于具体人具体生活情状又有更具体的人事物,因此,“荇菜”与“淑女”之象就有了更广泛的象征的可能了。如果将这种象征化为自己具体的追求目标,是不是就千差万别、千人千面了?
有了上述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大体能明白,《关雎》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能在读者的心中产生共鸣,激起热情了。
四 词语解释
“关关”:是一种水鸟的叫声,它叫“雎鸠”,叫声是“呱呱呱”的,也就是“关关关”的。
雎(jū)鸠:水鸟。《尔雅·释鸟》:“雎鸠,王鴡。”郭璞注:“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按鸠在国风中见过四次,都是比喻女性的。相传这种鸟雌雄情意专一,和常鸟不同。有学者认为,学名“鱼凫”,又叫“鸬鹚”,俗称“渔老鸹”。或说,它是“鱼鹰”的一种。
洲:河中小岛。
“逑”(qiú):是对象、目标,“好逑”就是佳偶。
“窈窕”(yǎo tiǎo):是个连绵词,不能分开来讲,“窈窕”就是“遥迢”,遥迢者,远也。也有的解释是纯洁美丽。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方言》: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是窈窕一词,古人兼指内心与外貌两方面而言。
淑:善,好。
“荇(xìnɡ)菜”:一种水生植物,《诗经》里对此有专门的解释,说这种荇菜是“宗庙祭祀之用”。
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
“寤寐”(wù mèi):是偏义复词,本来“寤”是指醒来,“寐”是睡着了,联用的偏义在“寐”。
“服”:上古音近pé,和现代的“急迫”的“迫”意思相通。迫者,接近也。
“采”:读音qǐ,“友”读音yǐ,古时是押韵的。
琴瑟:古代弦乐器。琴有五弦或七弦,瑟有二十五弦。
友:亲爱。《广雅·释诂》:“友,亲也。”
“芼”,(mào):采摘,选择。
“乐”有4个读音:快“乐”就读“lè”;音“乐”就读“yuè”;用快乐去快乐他人,作为动词要读“nào”,“nào之”,此处为“nào”;还可以读“yào”,“仁者yào山,智者yào水”。
五 背景介绍
“周南”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指“洛阳以南周公管辖的地区”。这个周公,不是协助武王伐纣的周公姬旦,而是他的后人,是“周召共和”时期两个共同辅政的大臣之一(另一个是召公,这个“召”读shào)。
所谓“周召共和”,就是周厉王胡作非为、搞得大家只能“道路以目”以后,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年发动暴动,把他废黜了,直到公元前828年才拥立周宣王,中间这一段时间就是由周公和召公共同主持朝政,史称“周召共和”。
因为周公和召公的封地都在镐京和洛阳的南面,所以就叫“周南”和“召南”。因为周公和召公是分别留在洛阳、镐京的,并没有到封地去做国君,所以不能把这两个地区称为“国”。周南就是周公管的这一部分,大致在今天的河南西南部和湖北西北部一带。
六 备注说明
说法一:周文王与太妃
《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古代研读《诗经》的学者,许多认为“君子”指周文王,“淑女”指其妃太姒(sì),诗的主旨是歌颂“后妃之德”。但仔细吟咏,根本找不到后妃的影子,只是讲一位青年男子在追求美丽贤淑的姑娘。
说法二:一位君子追求一个姑娘
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一个青年热恋采集荇菜女子的诗。诗中所说的“君子”,是当时对贵族男子的称呼;琴瑟、钟鼓是当时贵族用的乐器:可见诗的原作者可能是一位贵族青年。
闻一多《风诗类钞》说:“关雎,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全诗集中描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只能在想象中和她亲近、结婚。
说法三:民俗活动中的相亲
描述了在民俗活动中,贵族男女青年相遇、相思、之后相识,以及结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