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说话容易伤人自尊,聪明人只会用这种方法——老无和你聊沟通(6)

01

周末,丈夫躺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妻子从外面买菜回来,看到家里还是出门前那样的乱糟糟,一上午丈夫在家什么家务也没干,就气不打一出来。

“你在家一上午,什么活也不帮着干,就知道看电视。我养了个大爷啊。”

“这活本来就你干的吗。”丈夫还强词夺理解释。

“你去看看XXX,他挣钱多,还会做家务,哪像你,挣这点钱还一点家务活不干。”妻子越发的不满。

“那你怎么不找人家去,找我干吗?你看看你,我朋友家哪个媳妇,不是家里家里收拾得妥妥当当,出去把自己也捯饬的体体面面。还都会说话,有思想,哪像你。”丈夫听完也激动起来,他的那根敏感神经被挑动。

“那你娶我干吗,怎么不娶他们去。”

双方越吵越凶,最后两人很长时间都没说过话。

本来只是一件夫妻间的小矛盾,吵两句也就罢了。可是当两人都把对方和别人比较时,矛盾立马激化,吵架越吵越凶。

同样,当孩子考试没考好,很多父母会说“你看看人家,总是考第一,经常得到老师表扬。据说他们周末很少出去玩,放学回家就是做作业,你也学学他们,少玩点,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听完即使孩子嘴上不说什么,可心里会故意跟家长唱反调。

“人家孩子好,你认他们做孩子去啊!”“他们学习成绩好,那你看看他们父母平常是怎么督促的啊!”

家长的本意是想让孩子向那些好学生学习,可这样说的结果是适得其反,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更重了。

02

中国人喜欢用激将法,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对周瑜的“激将”。

他(曹操)率百万雄兵,虎视江南,其实不过是为得到这两个女子。将军何不去找那乔公,用千金买下这两个女子,派人送给曹操。曹操得到她们之后,心满意足,必然班师回朝。”

激将法用的太过广泛,以致于在平常的生活中对待配偶、孩子,在工作中对待下属,我们都习惯用激将法,以期能通过利用他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

但在如今社会中,激将法达到的不是激发斗志的效果,反而是在他人否定中的消沉。

我们上学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就是一个比较喜欢用激将法的人。

每当我们向他请教的时候,他都会先来一番感慨“你们这是废了,这几年在我这算是什么也没学到。你们还能干什么呢?”

他的这一番话,不仅仅没有让我们按照他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反而越来越不愿意去向他请教,每次的请教换回来的度是一顿的打击。

激将法,没有得到应有效果,带来的却是疏远。

这还算好的,更有甚者,因为父母的否定,“激将”,直接令孩子悲愤地自杀。

激将法,对于现在自尊心越来越脆弱的人来说,不啻于是一剂毒药,它只会让你把对方越推越远。

03

这时候,即使想将对方与他人比较,也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反向激将法。

激将法,通过贬低对方,抬高第三者,激发对方的自尊心和动力。

反向激将法,则是通过抬高对方,肯定对方,必要时否定第三者,来激发对方的荣誉感。

比如如果孩子这次没考好,父母使用反向激将法,应该这样说:

“你们班上很多同学特别贪玩,我和他们的父母聊天后,发现他们父母一提到学习这事就头疼的要命。幸好你不一样,虽然这次没有考好,但你平常都比较努力,都很少出去玩,这次只是粗心罢了,下次注意点肯定能考好的。”

这样的说法,通常能起到激将法达不到的效果。

这是因为当外界给我们定义了一个人设时,我们的行为往往会靠近这一人设。

如当父母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啊?”

在孩子心中,就形成了“我很笨”的这种人设,慢慢随着这种话听得越多,孩子在心中对自己的笨的印象也就越深刻,最后直至影响到其行为,会认为自己本来就这么笨,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相反,如果父母经常夸赞孩子很聪明,很努力。

那么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我在父母眼中是个很努力的人,那么我就应该对得起父母的期望。

04

这种方法在对待工作中同样适用,销售团队在给的组员做激励时,使用的往往是这种方法“我们是整个公司最强的团队,我们是最棒的。我们一定能超过其他的队伍。”

类似这样的做法,不是一种简单的洗脑,它是一种正向的激励,能够让在鼓励中释放自己的激情,提高自己的自尊感。

需要注意的是:

激将法和反向激将发,都不是绝对的。

激将法发用多了,会让对方自尊心受挫,甚至会产生自卑。

而反向激将法用多,也会让人自尊心膨胀,会产生傲慢自大心理。

同时激将法适用于性格固执、听不进别人意见且自尊心不是那么脆弱的人。

反向激将发则更适用于能积极改变自身,听得进他人意见的人。

因此在使用的时候根据对象和场合的不同,酌情使用。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