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孩子上学时,发现好多家长在栏杆旁,一直跟随着孩子,不听地说,有嘱咐,有责怪……
我问孩子是否也这样。“是呀,你也会这样呀!你总是让我快些走,可再快的话,我就是跑了呀,但是老师是不让乱跑的。”
“好的,孩子,我不会那样了。”
“倾听孩子”,要从了解孩子的开始,了解孩子要从观察孩子开始。
不断地唠叨,表面看起来,是关心孩子、是严格要求孩子,但效果怎么样呢?孩子听到了吗?孩子能改变吗?这种状态,我们关心的往往不是孩子的需求,是我们内心焦虑的折射。
昨天晚饭时,孩子跟我说,“是不是有什么食物坏了,怎么又一个怪怪的味道呢?”
我俩从饭桌找到厨房,没有发现馊掉的食物呀!突然我发现了,我的美味香椿芽,赶紧端来问孩子是不是它们呀?孩子问了问,直点头,一脸难受的表情,“真臭!”
“拜托!这是香味好吧?这是香椿芽的香味好吧!”,
“啊!还有这种香味呀,这难闻!”。
哈哈,我联想到了一个小故事,假如我有一个猫头鹰朋友,他会不会把她的美食——死老鼠,当作礼物送给我呢?
“我觉得......”
“你应该......”
这往往是以我们自身为出发点,往往以我们自身的观念去衡量对方。那么,对方需要吗?对方接受吗?
“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我很冷!”
“有一种饿,叫做妈妈觉得我很饿!”
“有一种营养,叫做妈妈觉得有营养”
“有一种学习,叫做妈妈觉得我要学”
作为孩子来讲,受制于父母的权威,或许只能“忍气吞声”或“委屈求全”。但孩子也会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来表达,或许是通过物质身体上某些症状或疾病,如发热、过敏、反复生病等,或许也会通过一些情绪上的变化,如烦躁易怒、攻击倾向、沉默不愿与外界连接等。这些都是孩子的身体在无意识状态发出的信号,我们的身体是充满智慧的,当某种平衡被打破,身体会努力要恢复平衡。我们看到的一些症状,都是身体在恢复平衡的过程中的一些表现,那么这些症状表现同时也是孩子发出的信号。孩子在诉说我们大人述说,只是不是通过语言,我们听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