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兼职的家里,吃饭时,奶奶端起碗刚把第一口饭放到嘴里,“坏了,这饭是甜的,不能吃了。”
我嗅了嗅自己碗里的米饭,没有啊,正常的味道,没有坏了。
这家奶奶看出了我的疑惑,“你那个米饭是新做的,没有坏,所以没有甜味。”
在我的认知里,菜坏了是酸的,米饭坏了也是酸的吧。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米饭坏掉了是甜的。
想想也是有科学依据的,米饭中含量最多的就是淀粉,淀粉分解后的麦芽糖不就是甜的吗。
可在这俩奶奶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头脑并不是如此理性地分析其中的作用机理,而是感应地在想这其中的甜味是不是长辈对晚辈的爱幻化而成的呢?
貌似很多家庭吃饭时候都会出现这一幕。
桌上摆满了各类菜品佳肴,妈妈为家里每个人都乘上满满一碗新鲜大米饭,自己的座位上孤孤单单一双筷子。等所有人都落座后,从厨房走出来捧着之前剩下米饭的妈妈。
传统观念总认为浪费即是可耻的,而认知中同样存在剩下的米饭吃了不好。所以,似乎理所当然,剩下的米饭就是属于妈妈的。
我真的数不清,妈妈已经吃过多少次这样的陈旧米饭。这次回家,有剩下的米饭,我要抢着试试,不管甜或是不甜,我想,我的心里总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