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清晨,送幺幺去兴趣班上课。大门口挤满了人在搬家,打包,装箱,上车,检查,一切都做的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我不知情况,只看见守门的叔叔阿姨在和老公笑盈盈的低头细语,接着握手道别。叔叔看着我说“小妹,我要回老家去了,我帮你爸爸找了一个踏实的人来接替我,我要回老家去了,我儿女让我回家去休息了……”原来搬家的人都是叔叔阿姨的儿女子孙,原来和我们的离别都是为了和子女的重逢和相聚。叔叔没有停歇缓缓地向我述说着他即将要离开的原因和对这里的不舍,我没有打断静静地听着并且看着他,虽然幺幺的兴趣课已经快要迟到了。
这是我经历的许许多多的离别中的一次,没有悲伤也没有痛苦,只有满满祝福和一句珍重。“叔叔你回老家好好的享晚年,保重身体,没事回来耍嘛。”“那是当然的,我春节就要回来看你爸爸,我保留了他的手机号码和家里电话,真的哈,小妹”我不质疑叔叔,我相信是真的,爸爸待他如兄长,春节他和老伴不能回家,爸爸妈妈准备双份的年夜饭,他们老俩口一份,我们家一份,爸爸说不管在哪里吃,都得让别人有个在家里过年的样子……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被称为四大传统节日,春节话团圆、清明话纪念、端午话离别、中秋话相聚。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和别人离别、相聚、团圆、纪念,重复循环再重复再循环,周而复始不停歇!
我们的一生会遇到八百多万人,会打招呼的不到四万人,会和三千多人熟悉,会和不到三百人亲近,但最终,都会失散在人海。我不知道这个数据统计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准确,我只知道我们不知不觉的经历着重逢和离别,有的人与我们擦肩而过,从此山水不相逢;有的人和我们志同又道合,从此相依又相伴;有的人和我们错过错过再错过,茫茫人海两相望;还有的人嵌入我生命,烙在我心底,我这一生都在做你的杯中茶,你的怀里猫,你的心上人!
过端午,迎夏至,又是一年毕业季。校园里老师学生相互道别,孩子们依依不舍的转身,老师们泪盈于睫的目送,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的惆怅;车站里人来人往,熙熙又攘攘,站台上抱着襁褓中嗷嗷待哺婴儿的年轻妈妈,挥手送别爱人远离家乡挣钱养家,四目相对时弥漫着离别的悲伤;通过了安检台,爸爸西装革履拖着沉沉的旅行箱,手上却抱着一个颜色鲜颜的洋娃娃,脸上的倦意在看见妻女的一刹那变成耀眼的光芒,相聚哪堪再相离;失物招领处,宝宝找到了自己的泰迪熊玩偶之后破涕而笑,睡觉吃饭上厕所都放在怀里,嘴里吐字不清的说着熊熊我爱你!所以啊,离别总是伤感时,相聚才是喜笑颜。
但我始终觉得离别、孤独才是人的常态和主旋律,而相聚、热闹只是间歇和插曲而已。父母把我们养大,我们把自己的孩子养大,其实都是一个离别的过程,我们都要去适应和习惯一些事情——我们会渐渐离开自己的父母,我们的孩子也会渐渐离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付出和对别人的感情诉求,离别时我不负你,远远好过相聚时我不凉你。所以,相聚时各自珍重,离别时偶尔怀念,如果能再见,已经是奢念!
想起了李叔同的《送别》这首歌,打开了播放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