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党史中涵养“三种情怀”
“明镜可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首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从“十四五”规划的稳步推进到即将开启的“十五五”新篇,从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到科技领域实现多项重大突破,党带领人民书写了无数辉煌篇章。如今,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关键节点,党员干部更应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涵养理想情怀、家国情怀、为民情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动力。
涵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理想情怀。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缺乏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回顾党的历史,无数先烈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夏明翰在就义前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壮烈诗篇,展现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工作者秉持着对科技创新的理想追求,攻克了芯片研发、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诸多难题,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展望“十五五”,党员干部要从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时,要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立足本职岗位,扎根基层治理第一线,在服务群众、纾困解难中践行初心使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组织动能和岗位力量。
涵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种深厚的情感,它体现为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热爱。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众多共产党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无私奉献、勇于牺牲。“两弹一星”元勋们隐姓埋名,扎根戈壁荒漠,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天问一号”“嫦娥五号”等航天项目的科研团队,日夜奋战,让中国的航天事业不断迈向新高度。在“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开局的重要时刻,党员干部要厚植家国情怀,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参与到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如“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同时,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在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时,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捍卫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
涵养“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民情怀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半条被子”的故事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在“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进入“十五五”,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和诉求,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住房、养老等实际问题。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将“等群众上门”转变为“送服务上门”,真正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为民、共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