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刷朋友圈的时候,发现被一堆黄色文章封面的缩略图刷屏了,标题是这样的《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 | 丢书大作战》好奇心极强,忍不住点进去看了看,发现是“新世相”发起的一个营销活动。
我下意识想起之前“4个小时逃离北上广”那场成功的营销活动,我还想这二个活动的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呢!
朋友圈的文艺青年对这次活动称赞,当然也有一些朋友在评论这个活动丢出去的书说不定被人拿去当草纸擦屁股,或者被拾荒者当废纸卖了呢!
新世相的这个活动准备了10000本书,目的是丢在北上广地铁和顺风车上,号召大家去找书和继续丢书的这么一个图书漂流的过程,重点是我看到后面发现主办方邀请了黄晓明、徐静蕾等明星参与此次活动,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丢”书的行动里来。
心想这次有明星参加这些书很有可能会被喜欢这些明星的人们收藏了,从此不在漂流了。
10000本书,就是10000颗种子。不过,为啥没有深圳?“文化荒漠”,图书馆最多,书店增速最快的城市咋没有? 反正就是百思不得其解。。
到了办公室同事也都在讨论这个事情,他们告诉我这次的丢书活动并不是新世相创立的而是Emma Waston啊,就是《哈利波特》扮演女神学霸赫敏那个很漂亮的妹纸。
一个星期前我记得有一个朋友分享一篇《一位年轻的培训师在广州地铁丢了9本书,结果……》这一篇文章也是写图书漂流的活动,和新世相的这个活动对比相比较真的是赤裸裸的对比,文章里面写到培训师自己在丢书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尴尬,最后培训师带去的9本书一本都没有丢出去,当时这个号的阅读量是315,今天我去翻看一下居然100000+的阅读量,这个号就这样火起来了,真的是羡慕嫉妒不恨。
今天晚上“丢书大作战”的活动在继续升级了看见有在地铁上丢包子的画面,感觉毫无违和感。
这些风波过后,很多人应该会忘记这些事了,喜欢读书的还是读书,不喜欢读书的还是不会去读书的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古人所谓“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此之谓也。作为一个学渣而言,每次看见教科书我就犯困,但是我喜欢看课外书。
首先我相信读书在一定的程度上真的可以修身养性。
这种感觉就像画家在平日里沉浸在自己的画作一样,像音乐家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中一样,当一个人真正从心底喜欢读书的时候,拿到一本书,内心的那种如饥似渴,那种如醉如痴的状态会让我们在那一刻喜不自胜,一本好书有些时候真的可以让一个人心灵澄静,不浮躁,遇事不惊,超然物外,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有点坐禅的感觉吧!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比较喜欢读课外书的原因,读教科书纯粹就是为了分数,并不是我自己内心的必需是内驱的动力。
其次是我相信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自己的思想。
在学校的时候我感觉我就是井底之蛙,我不觉得这个世界有这么大,我需要掌握的知识没有这么多。初入职场,我觉得当初的那个想法真的是多少的无知啊?
现在开始接触各行各业的朋友才发现原来所谓“开卷有益”用于读书也是最贴切的了。
大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用度都是有个“尺度”的,过则总是不妙。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每天接触的东西对身体身心都将有害。
读书则不然,副作用也有,但好处就是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衡量是作用?还是副作用?读书吸取知识就像我们每天呼吸一样,吐纳之间,方可见每个人的气质和涵养。
通过了解我知道的那些在职场精干的精英们都可以通过读书这件事情获得某种程度上的优越感,而优越感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建立这个人自信的这么一种方式,或许这就是读书最明显的一个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