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背影》之选材与剪裁
——《背影》阅读随笔二
//行言
今天我想就《背影》谈一下写作中的选材与剪裁的问题。
要想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进而在阅读中获得深层次的认知,必须进行精读方可,而精读的前提是通读粗读文本,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直观了解,这样后才可进入精读细品的轨道,接下来,融入其中,将精读变成为了个性化解读,获得新知。
现在,我要谈一下我对《背影》的个性化解读——《背影》中的选材与剪裁问题。
我们来看文章第2段段尾的几句话。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父亲劝慰“我”的话语,语句简短,看似很直白,平平淡淡,却有着深味在其中,还牵涉到了选材与剪裁的问题。
我们先岔开一下,来思考一个问题——祖母死了,谁最伤心?
从文中我们可知,“那年冬天,祖母死了”“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父子俩都要回老家扬州奔丧,以关系而论,一面是祖孙情深,一面是母子连心,谁更伤心呢?
毫无疑问,自然是父亲最伤心!
再思考一个问题——当时谁的肩上担子最重,精神压力最大?
回答这问题时,不要跑出文本,我们还是要在文本中去寻找,去剖析。
我们先是能看到这时的家庭境况: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文中已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读者,朱家已是山穷水尽,已到了无米下锅,要靠举家借债方能生存的地步。父亲作为一家之长,是需要为一大家子人的生计问题操心的。如果现在家庭境况很好,还能减轻一下父亲的心理负担,可偏偏到了举家借钱的程度。更惨更糟糕的是就在这最最困难的时刻,偏又赶上“我”祖母(父亲的母亲)去世,精神的打击对父亲而言必然会更加沉重。然而,还有更加要命的打击——父亲失业,家人的生计,祖母的丧事,“我”的学业经费,哪一个不是需要钱呀,钱从哪里来呢?一份稳定的工作,其作用之大自是不必言说了,现在,这最可宝贵的也是正急急需要的工作却没有,经济来源断绝了,任谁说这不是一个绝对沉重的打击呢?心理素质稍微脆弱的人,极有可能就会走向绝路,在自杀中寻求解脱,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反过来安慰儿子的父亲,这该是一位心理素质多么强大的父亲啊!
所以,答案也很明显——父亲肩上的担子最重,精神压力最大!
由此我们可知。第一,最最伤心的人是父亲;第二,精神压力最大的人是父亲;第三,肩上家庭经济负担最重的人也是父亲。那么根据常情常理我们有理由说,当时最最需要安慰的人应该是父亲而不是“我”,然而文章却实实在在的是父亲安慰儿子!
那么我在这里就有了个疑问——既然最最受伤最最受打击的是父亲,为什么作者不在文中去写儿子安慰父亲,而是将之写成了父亲安慰儿子呢?文中的这句父亲安慰的话语是否可以换去?在选材上,去用儿子安慰父亲的素材呢?不要说没有素材,素材绝对是有的。
答案是,这样写会能够更加具体地突出父爱!那么,这里的具体父爱又是什么呢?
其实,答案已经能够呼之欲出了。我们解读到这里的时候呀,已经读出了一个因失去母亲而有着巨大悲伤痛苦的父亲的形象;也读出了一个因家庭经济极度窘困又加上失业而断去稳定收入来源导致肩上家庭负担更重、精神压力更大的父亲形象。
然后,正是这样状况下的一位父亲,却反过来安慰“我”——他的儿子,所以,在这看似平常的安慰话语中,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样的一种父爱——强忍着巨大的生命之痛的,强忍着巨大家庭经济压力和重担苦痛的父爱。
在这个问题的解答中,通过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一是此文这样的语句之经典,经典到不可删改;二是这样的文句之含蓄,含蓄蕴藏着浓浓的情味;三是朱自清在谋篇布局在选材剪裁上的高超手法。真可谓大师手笔!
另外,我们读父亲的此一安慰之语,发现其语句极为平常,一点也不唠叨,不啰嗦,不直白,所要表达的是对儿子的一片关爱,却不见一个“爱”字,不惟此处,全文上上下下这么多的表现父爱的文句,也不见一个“爱”字显现,故此说,该文看似平实、朴素,明白如话,实则甚是含蓄蕴藉!
也由此,我们更能体会到所谓父爱的内敛与不张扬、深沉与厚重,这就是所谓的父爱如山。
正因为通过运用父亲安慰之语这样的选材与剪裁,才能更加独特而深刻的刻画出一种强忍着巨大的亲人离去的悲痛,强忍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经济重担却反过来安慰孩子的深沉父爱。同时还能展现出一个坚强乐观的父亲形象,一个寡言少语,但却沉稳内敛的一家之主形象,这一切,都要比用儿子安慰父亲的选材更有效的多,也更感动人的多,故此,才有文本如此之句。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