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口腔出现疱疹、溃疡 可能是患上了疱疹性咽峡炎

进入盛夏之后,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各种病毒和细菌越来越活跃,许多疾病对抵抗力较低、安全防范意识较弱的儿童们“虎视眈眈”,这让不少家长提心吊胆。

一些“爱宝心切”的爸爸妈妈们看到孩子口腔里出现了疱疹和溃疡,便认为孩子得了手足口病,急得手忙脚乱。

事实上,如果孩子仅是口腔里出现疱疹和溃疡,很可能是患上了疱疹性咽峡炎。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咽炎,常继发于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流行性脑膜炎,也可单独发生,除咽部外,口腔黏膜亦可发生疱疹。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和小儿热手足口病有什么不同之处,你会区别吗?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一对“难兄难弟”,两者几乎由同一类型的病毒引起,而且在发病初期的症状也非常相似,但它们仍有很大不同。

具体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1、发病年龄不同:手足口病多发于半岁到六岁的儿童;疱疹性咽峡炎多发于一岁到七岁的儿童。

2、发病部位不同:手足口病患儿多在口腔内舌、牙龈、颊黏膜、硬腭上出现疱疹,同时手、足、臀部均可能出现皮疹与疱疹;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手、足等部位不会出现皮疹与疱疹。

此外,两个疾病在皮损、并发症还有病程方面也都有所不同: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有哪些特征?

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特点为突然出现的发热、咽痛、流涎、拒食,严重情况下发热可高达40℃。部分患儿伴有咳嗽或者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患儿口腔黏膜可见疱疹,可能累及上腭、扁桃体、咽峡部等。疱疹周围有红晕,1-2天后破溃变为溃疡,颈部、颌下可以摸到肿大的淋巴结。

注意:此病虽然来势迅猛,但有自限性,自然病程为1周左右。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如何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为良性疾病,病程较短,可完全恢复。治疗以解热镇痛、补液等支持治疗为主,不需要特别使用抗病毒药物。

1. 注意口腔护理。嘴巴里有疱疹时会很疼,会影响进食。可以用凉水或冷水漱口,吃一些温凉的流质或较软不需要咀嚼的食物。鼓励患儿多喝水,允许孩子吃冰棒。

2. 发热一般在2天内缓解,口腔黏膜损害5~6天可缓解。当体温超过38.5℃且精神状态不佳时,可口服退热药物降温。

3. 持续高热、不能进食的患儿则需要静脉补液支持治疗。

4. 如患儿精神萎靡、持续高热、抽搐,还需注意重要脏器合并症(心脏、肺、脑损伤),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

如何预防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1. 空调温度不要调得过低,一般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6℃左右为宜,同时要注意通风换气。

2. 尽量不要带孩子去商场、超市等人多、密闭的空间。

3. 经常给孩子的用品消毒,如奶瓶、玩具等。

4. 尽量让孩子吃熟食。

5. 勤洗手是预防疱疹性咽峡炎最重要的措施。

6. 休息很重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

7. 饮食营养、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

8. 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用淡盐水漱口。

此外,父母也需要注意:疱疹性咽峡炎主要在低龄儿童中引发,由成人携带。外出回来的大人们要脱去外衣,洗好手和脸,换上居家服再与宝宝接触,尽量少亲吻宝宝的口手,都会携带病毒给宝宝的。

嘟嘟君提示:

疱疹性咽峡炎是自愈性疾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是家庭护理很重要。

另外,父母如果无法鉴别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那么只要孩子出现发烧的症状,就应该及时将孩子带到医院进行确诊。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兔兔嘟嘟”)

关注微信公众号:兔兔嘟嘟(ID:tutududu_),我们每天推出实用、有趣的儿童故事和专业、前沿的育儿资讯。每晚八点与你不见不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