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以低效为食”——这是一句非常犀利的洞见。它本质上在说:市场的活力和利润,往往来源于信息不对称、资源错配、认知偏差等“低效”现象。没有低效,就没有套利空间;没有低效,就没有创新的驱动力。
为什么市场“吃”低效?
信息低效 → 套利机会
有人知道得早,有人知道得晚;有人看得清,有人被蒙蔽。
→ 例子:二手车市场(柠檬市场)、加密货币早期炒作、并购套利。资源配置低效 → 创业空间
传统行业效率低下、流程僵化、服务差劲 → 互联网颠覆者出现。
→ 例子:Uber 吃掉了出租车牌照的低效,Airbnb 吃掉了酒店的空置率。认知低效 → 品牌溢价
消费者非理性、情绪化、从众心理 → 奢侈品、网红经济。
→ 例子:一杯成本 3 元的咖啡,卖 30 元,因为“第三空间”的认知价值。制度低效 → 灰色利润
监管滞后、政策漏洞、执行不力 → 短期暴利。
→ 例子:P2P 金融、代币发行、跨境套利。
市场不是追求“绝对高效”,而是“动态纠偏”
- 高效是结果,不是前提。
- 市场像一个不断“吃掉低效”的生物:
低效 → 被发现 → 被定价 → 被剥削 → 消失 → 新的低效出现。
这才是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
“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个不断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过程,即不断破坏旧的、创造新的结构。”
给投资人/创业者的启发:
| 低效类型 | 赚钱路径 |
|---|---|
| 信息低效 | 做信息中介(数据平台、情报服务) |
| 流程低效 | 做效率工具(SaaS、自动化) |
| 体验低效 | 做品牌/设计(提升感知价值) |
| 信任低效 | 做信用背书(保险、担保、区块链) |
一句总结:
市场不是慈善机构,它是食腐动物——专吃低效的尸体。
你越早发现“尸体”在哪里,就越早吃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