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彻头彻尾的文科生,本科时在中文学院读对外汉语专业,研究生时仍然选择了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可以说,我对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应该是真爱了。
高考结束后,想必年轻的少男少女们除了看看答案估算一下自己能考多少分之外,最大的烦恼恐怕就是填报志愿了。我不禁想,如果时光倒流,我还会选择读中文吗?
尽管已过去多年,高考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当时全县的考场分别设在县城几所高中里,乡镇中学的学生会到这些设立考场的中学里住宿,考试那几天除了考生,其他年级的学生一律放假。我的运气很好,所在考场就在自己学校,所以不需要像其他学校的学生那样提前两天就住到陌生的学校陌生的宿舍里,而是像平时一样上课下课吃饭散步。而高考那两天,由于身边的环境都是熟悉的,且时不时还能见到自己的老师,就如同平时月考、模拟考一样,很快就过去了。
最后一科是英语,算是我的强项,很轻松就考完了。考完后,我和同学相约着去饭堂吃了晚饭,然后在校园里散步。考试结束后,感觉整个校园里都弥漫着一种解脱后、狂欢前的蠢蠢欲动。在校道上,我遇到了当时的语文老师,他问我想填报哪里。我回答说还没想过呢,不过一定要离开四川。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在四川生活了十几年,被家人管束了十几年,现在终于有机会能逃脱家人的掌控了,肯定要跑得远远得才行。而且,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呀,要趁着年轻赶紧去看看。
我们那时已经开始实施“先出成绩后填报志愿”,考试结束后学校就给每人发了一本“院校填报指南”。回到家我天天没事儿就翻,看看哪里的学校风光好专业有趣还离家够远。当时,爸妈都不在家,我也没法跟人商量,很快就要回学校填报志愿。最后没辙,我拿着“填报指南”和“志愿表”去了语文老师的办公室,让他给我一点意见。最后,我采纳了他的建议,选择了后来就读的学校和专业。
如今想来,我忽然觉得,自己读文学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这位语文老师的影响。他并不是本地人,而是被校方用高薪从外地挖过来的。初见时,他的一口普通话让我们很不习惯,毕竟平时都习惯了讲方言。尽管湖北方言和四川方言相差不远,但他仍坚持用普通话跟我们交流,渐渐地我们也习惯了在与他聊天时讲一口椒盐普通话。
他不是那种传统的语文老师,尽管当时一切都以分数为指向,但他仍在课堂上鼓励我们保有自己的独立想法,不要被标准答案所束缚。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他鼓励我们自由写作。第一堂作文课,他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双面的作文纸,让我们自主命题,写一篇作文交给他,说什么要看看我们的水平。拿到作文纸,我有点发蒙,不知道该写什么。在那以前,我只会写应试式的命题作文。现在我手里只有一张空白的作文纸,没有题目,没有限制,我要写什么呢?想了好久,没有头绪。后来,我在作文纸上写下了第一次高考落榜后那个暑假的心里路程,交了上去。那并不是一篇合格的作文,仅仅是我的心情发泄罢了。但最后,作文纸回到我手上时,我看到他用红笔在结尾处写了长长的批注,夸赞我文笔流畅,用词准确,情感丰富,鼓励我继续写作。
自那以后,我仿佛被人拧开大脑内的某个开关,写得一发不可收拾。尽管当时学业很重,但我每周仍能挤时间写一些文章拿给他修改。无论长短,每一篇文章后面他都会耐心地写下评语,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可以怎样修改。我一一看完,再将它变成自己的养料。就这样,我断断续续写了一年,没有人要求我写,也没有人给我命题,完全任由我的喜好,自由书写。要知道,当时电脑还没有现在这么流行,那些作文都是我手写的。现在已经不太能回想起当时的自己都写了什么了,无非是每个处在青春年少时的人都会有的惆怅,和被高考的压力所裹挟的彷徨无措吧。然而,也正是那一篇篇天马行空的文章,舒缓了我面对高考的紧张,也让我爱上了写作。
到了大学,我一如既往地喜欢写。这些年,写过QQ空间,写过博客,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些小小的豆腐块。到今天,回头看看自己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我由衷地感谢那位老师,谢谢您帮我打开了写作的大门,也谢谢您让我的青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字。
我想,如果时光倒流,我仍然会选择学文科,读文学。我亦会选择一直写下去。
那么,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