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好的家教,拼的原来是这个……
前阵子,网上很流行因为写作业这件事情,各种“男子单打、女子单打、混合双打”,不少父母因为辅导孩子写作业这个事,痛苦不已。
原因是: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父母特别容易被激怒。
父母们会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个东西,你为什么就是不明白呢?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儿,你就是做不好呢?我逼你学习,难道是害你吗?”
你有“父母上岗证”吗?
我们总会因为这样的念头,对孩子大吼大叫,过后又悔恨不已。
家长总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设定一个标准,觉得我的孩子就应该是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如果他没有达到,那就是他不认真、他不专心、他不好好干 ……
这是对的吗?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13岁以下所有孩子的问题,都和家长有关!
不妨想一下:上学需要考试,开车需要驾照,连上班都需要体检,可是,很多人没有经过学习拿到“父母上岗证”,就开始生娃带娃了。
其实,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在一些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下,越教越难管,慢慢变成:软硬不吃、说什么都不听;经常哭闹、尖叫、发脾气;经常顶嘴,甚至撒谎;胆小、自卑、自信不足;沉迷手机电视、不爱学习,写作业拖延等。
“学霸爸爸”的思考
我们了解到有这样一位“男神爸爸”,他儿子就读哈佛大学本硕博,现为知名心理学者;他女儿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现为企业高管。而他自己被誉为“华人家教的典范”、作家、画家——刘墉。
他不仅能轻松应对这些问题,还有一套育儿经,可以把“自己家孩子”,培养成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优秀。
以下内容,来自于刘墉老师的自述。
只会考试的孩子是好孩子吗
最让人害怕的是:他除了会考试,对什么事都变得麻木了
最近在网上看到两则留言,让我很有感触。
其中一个是中学生的抱怨,他说他每天早上七点半到校,五点半放学,十一点半才能睡觉,想想这样的日子要持续十二年!怎么受得了?
另一则是位大学老师的感叹,他说现在的学生都很会考试,一个个以高分考进来,但是当老师讲故事给他们听的时候,他们却常常无动于衷,没有感觉。而早年的孩子听故事都会很感动,甚至掉眼泪。
然后我就在想:怎么现在的孩子,除了会考试,好像对什么事都变得麻木了?
多少孩子小小年纪就被父母逼着去学琴,一级一级考鉴定。当孩子上初中之后,多半都不再弹钢琴了。学了好多年的琴被盖上之后,几乎不再打开。有时候你叫孩子弹一曲,他都不愿意。为什么?
因为他忘了吗?如果他忘了,过去几年的功夫白费了吗?弹琴不是很美好的事情吗?孩子为什么一下子好像完全没了兴趣。更可怕的是,他会不会一辈子失去兴趣,只因为童年学琴的记忆并不美好。
同样的道理,当一个孩子从小到大,读一堆一堆的书,读得昏天黑地,终于高考完毕,进入大学之后,那些书就被他毫不留恋地扔掉。
这还不打紧,当读书给他留下的记忆都是考试、都是熬夜、都是死背、都是冰冷冷的数字和人名,会不会让他内心排斥?甚至毕业后,是不是这辈子都不会再爱读书?
孩子到底需要学多少知识
今天不再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时代。
今天大学毕业生,二十多岁学的那一点专业知识,如果不继续充实,能让他用几十年吗?
过去读书,要博学强记,记忆力好的孩子,特别容易出头。过去当个作家,搜集材料非常重要。过去你为了查一个资料,可能得在图书馆泡上半天。现在你按个键,成千上万的资料已经排列在眼前。
今天这个时代,要出头,不再靠死背,而是比创意。问题是,死读书,读到已经感觉麻木的孩子能有创意吗?
今天最好的大学,不再只是给你开一扇门,教你从那里走,而是给你开很多窗,让你往每个方向看,然后自己开出一扇门,走出去。在封闭环境长大的孩子,能有海阔天空的视野,自己开一扇门吗?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