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评估观点的内容呢?
有的观点无论从哪种途径获得我们都能接受。但是有的观点我们却觉得可疑。
有哪些观点我们觉得可疑呢?
一个是与我们的个人观察相冲突的。如果我看到同事小张换了个新的苹果手机,但是同事小杨却告诉我说“小张换了个华为品牌的手机”,我并不需要经过批判性思维训练就可以指出小杨所说的有误。
但是观察和近期记忆并非不可错。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医生明明20分钟前还在患者的右膝上标注了手术标记,但是手术时还是错动了左膝,以致患者的舞蹈生涯被提前终结。
有很多因素影响我们的观察和记忆。注意力不集中、牵挂其他事情或者情绪不宁等都可能引起观察的种种偏差。比如你正在全神贯注看一部喜欢的电视剧时,妈妈要你帮她从两条裙子中挑一条给她,你可能匆匆抬眼瞟一下就随便指了一条。等电视结束,你再重新挑时可能又会改主意。
物理条件的限制也会导致观察的误差,如光线昏暗、环境嘈杂等。比如在光线昏暗的时候,你看到一位美女,觉得她好漂亮,惊为天人。但是当她头顶上亮起一盏灯时,你又被那盏灯“雕塑”出来的美女的“吸血鬼”形象吓了一跳。
借助的工具的不精确、不稳定等也会导致观察结果的偏误。比如你明明只想称一斤面,结果由于称的不准确实际称的面的重量却有一斤半。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同等的观察力,有的人听力好,有的人视力好,还有的人记忆力好,这些人在相应方面的观察力就超于常人。
我们的信念、希望、担忧和期望也会影响我们的观察。如果我告诉你办公室里有蟑螂,你就可能认为你看到你桌子上有蟑螂爬过。还听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学校无意中将优秀班级和差生班级的成绩搞反了,直到一学期结束后才发现。而在这期间,没有人怀疑优秀班级其实是差生班级,而差生班级实际上是优秀班级。
个人兴趣和偏见也会影响我们对事情的认知和判断。对于我们讨厌的人,我们总是会放大TA身上的缺点而忽略TA身上的优点。对于一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任务,我们就会倾向于从中得到“做了也白做,都是无用功,纯粹浪费时间”的暗示,来给自己拖延寻找借口。
记忆像观察一样不完全可靠。研究表明,记忆里的事情有可能是被我们潜意识修正过的。
另一个让我们感觉可疑的观点是与我们的背景信息相冲突的。之所以把我们所依赖的信息称为背景信息是因为,不像那些我们自己亲眼目睹的事情,有的信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是从哪里获得的。比如记忆不一定可靠这个观点,我同意,但是忘记从哪里看到的了。
在我们的背景信息中,有很多是被各种材料充分证实了的,它充当着我们的知识储备的信息库。
通常情况下,在面对一个观点时,我们首先赋予它一个特定的初信度,即粗略评判一个观点对我们是否可信。而这取决于该观点与我们的背景信息重合的程度,重合度高,初信度就高;重合度低,初信度就低。
初信度低的信息有可能在可信的材料证明下被证实是真的。所以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头脑,不要被自己的主观意识左右。
拥有的背景信息越多,我们对一个观点给予的初信度越准确,所以,还是得大量读书(且是靠谱的资料)、自由交谈,以吸收更多的知识,储备更广的背景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