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意的选择

4月2日,晴明。

阅读书目:《选择的悖论》。

作者:巴里·施瓦茨是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的的社会心理学教授,2009年TED大会的压轴演讲人。他把心理学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改造中,得到各国政府、著名企业的关注。他的著作和演讲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成功吸引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和普通大众。

图片发自简书App

金句 :

当选择数量持续增加时,选择不再是自由,而是自虐。

选择过多不仅使人们做决定的过程更艰难,因而感到更沮丧,还会让最终被选中的“幸运儿”魅力大减,导致满意感更低。

最大化者可能更容易成功,但满意者更容易幸福。

机会成本与我们否决掉的众多选项息息相关,那么选择越多,机会成本就越大。而我们意识到的机会成本越大,被选中的选项带来的满足感就越低。

一旦做了不可逆的选择,你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已有的关系上,而不是进行无谓的猜疑。

感悟:本书为我们分析了影响选择的那些心理效应,让我们知道自以为精明的选择也可能不那么准确。作者通过心理学实验解读了选择背后的成本、负担,选项太多,让我们对选择变得不那么满意,为我们总结了让选择变得更加满意的11条法则,做一个“满意者”。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然而在选择过程中,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冷静和理智,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了解自己。峰终定律、拇指规则、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心理账户、禀赋效应等等心理原因让我们忘记初衷,或是受到广告商的影响而犯下错误。随着选项数量的上升,犯错的可能性也变得越来越大,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在众多选项面前,不是变得更开心了,而是变得无所适从。选择真的没有那么简单。更多的机会当然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但也意味着更高的机会成本,每当我们面临众多的选项时,就意味着我们要放弃的选项比选择的多,所以最终做出的所谓最佳选择的吸引力会因 “失去”太多而下降,我们从中得到的满足感也就变低了。后悔是一种“向下拉扯的力量”,忽略偏见、距离成功的一步之差、不得不承担的责任和“反事实思维”都让我们容易陷入后悔的状态。为了规避后悔,我们又会更多地考虑沉淀成本,成为沉淀成本的奴隶,结果却带来了更多的懊悔。最大化者因为追求最好,也会成为最容易后悔的人。当我们做评价的时候,我们要去比较,和希望得到的体验比、和预期中的体验比、和近期的体验比、和他人的体验比,这些比较使得真实的体验带来的感受变得不确定了,并陷入选择“不满意”魔咒:享乐原点魔咒、高期望魔咒、社会比较魔咒。避免比较带来的“不满意”最好的方式是不要做“最大化者”,做一个选择“够好”就可以的“满意者”。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叫做 “最好的选择”的标准答案,但我们还是可以让自己做出不后悔的决定,施瓦茨先生给了我们11个建议:

1.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

2.成为一个选择者,而不是捡拾者

3.做一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4.别太在意机会成本

5.尽量做不可逆的选择

6.培养感恩之心

7.告诉自己不后悔

8.为适应做好心理准备

9.控制过高的期望

10.学会避免社会比较

11.把选择的限制看成是解放而非束缚。

作为一个社会人,你并没有想象中的绝对理性,因此并没有绝对的最优选择,有的只是取舍而已,随心而走,简化要求和选项,才是快乐和避免纠结的不二法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现在的人除了衣食外又多了一样必需品,那就是网络,单位一个星期没网,人人怨声载道,每天都不知几人问几遍“来网了吗?”...
    墨竹雨泽阅读 171评论 0 0
  • 他 安安静静、 勤勤奋奋 一丝一缕 终于一个家 在这等饭、吃饭 平平淡淡 直到一天 他发现 自己忙...
    树欲静而风不止Vikey阅读 220评论 0 2
  • 英语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它包含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所以想要同时学好听说读写对于我这种零基础自学者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穆建园阅读 348评论 0 0
  • 本节内容:何为跨域?何为同源策略? 跨域:但是在实际的场景中,又确实有很多地方需要突破同源策略的限制,也就是我们常...
    NathanYangcn阅读 875评论 0 7
  • 六点二十分,太阳升了个懒腰,起来了。阳光渐渐射透窗帘。 起伏的呼吸声。 “喔喔喔!喔喔喔……...
    郭家豪阅读 265评论 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