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晴明。
阅读书目:《选择的悖论》。
作者:巴里·施瓦茨是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的的社会心理学教授,2009年TED大会的压轴演讲人。他把心理学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改造中,得到各国政府、著名企业的关注。他的著作和演讲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成功吸引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和普通大众。
金句 :
当选择数量持续增加时,选择不再是自由,而是自虐。
选择过多不仅使人们做决定的过程更艰难,因而感到更沮丧,还会让最终被选中的“幸运儿”魅力大减,导致满意感更低。
最大化者可能更容易成功,但满意者更容易幸福。
机会成本与我们否决掉的众多选项息息相关,那么选择越多,机会成本就越大。而我们意识到的机会成本越大,被选中的选项带来的满足感就越低。
一旦做了不可逆的选择,你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已有的关系上,而不是进行无谓的猜疑。
感悟:本书为我们分析了影响选择的那些心理效应,让我们知道自以为精明的选择也可能不那么准确。作者通过心理学实验解读了选择背后的成本、负担,选项太多,让我们对选择变得不那么满意,为我们总结了让选择变得更加满意的11条法则,做一个“满意者”。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然而在选择过程中,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冷静和理智,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了解自己。峰终定律、拇指规则、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心理账户、禀赋效应等等心理原因让我们忘记初衷,或是受到广告商的影响而犯下错误。随着选项数量的上升,犯错的可能性也变得越来越大,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在众多选项面前,不是变得更开心了,而是变得无所适从。选择真的没有那么简单。更多的机会当然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但也意味着更高的机会成本,每当我们面临众多的选项时,就意味着我们要放弃的选项比选择的多,所以最终做出的所谓最佳选择的吸引力会因 “失去”太多而下降,我们从中得到的满足感也就变低了。后悔是一种“向下拉扯的力量”,忽略偏见、距离成功的一步之差、不得不承担的责任和“反事实思维”都让我们容易陷入后悔的状态。为了规避后悔,我们又会更多地考虑沉淀成本,成为沉淀成本的奴隶,结果却带来了更多的懊悔。最大化者因为追求最好,也会成为最容易后悔的人。当我们做评价的时候,我们要去比较,和希望得到的体验比、和预期中的体验比、和近期的体验比、和他人的体验比,这些比较使得真实的体验带来的感受变得不确定了,并陷入选择“不满意”魔咒:享乐原点魔咒、高期望魔咒、社会比较魔咒。避免比较带来的“不满意”最好的方式是不要做“最大化者”,做一个选择“够好”就可以的“满意者”。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叫做 “最好的选择”的标准答案,但我们还是可以让自己做出不后悔的决定,施瓦茨先生给了我们11个建议:
1.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
2.成为一个选择者,而不是捡拾者
3.做一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4.别太在意机会成本
5.尽量做不可逆的选择
6.培养感恩之心
7.告诉自己不后悔
8.为适应做好心理准备
9.控制过高的期望
10.学会避免社会比较
11.把选择的限制看成是解放而非束缚。
作为一个社会人,你并没有想象中的绝对理性,因此并没有绝对的最优选择,有的只是取舍而已,随心而走,简化要求和选项,才是快乐和避免纠结的不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