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们常说: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可见一位好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1
今日看到热播剧《小欢喜》中女儿英子入选“南大冬令营”,单亲妈妈宋倩知道后强烈的反应和质问,很痛心地为掌控欲极强而又执迷不悟的宋倩悲哀,更为懂事如小绵羊般被控的英子垂泪!
现实社会中,青少年抑郁的患病率为何逐年上升,就是象宋倩和英子那样的亲子关系越来越多,而且还有蝴蝶效应!
故事中当宋倩通过家长群得知英子隐瞒自己报南大冬令营,马上称家中急事,命令英子速归。
英子回到家后,妈妈宋倩大发雷霆,一直述说着自己为英子跑前跑后,就是想让英子要么去北大清华,要么去北航的天文物理专业,并质问英子为何要瞒着妈妈报?
英子说:即使告诉了你,也不会同意。南大天文系国内第一,上那就读是自己的梦想。
宋倩回答说: 是不会同意。
英子回答: 那不就得了。
宋倩顿时有点无语。
英子明知母亲为了她来回奔波,仍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执意去南京大学,是她真的想去南京大学吗?梦想肯定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想一心逃离母亲的视线,实在受不了了。
其实,宋倩就是那种生活中屡屡可见的、传统的直线型父母,居高临下地掌控一切还自以为是,而且从来不会想过这样既伤了孩子也伤了自己。
作为英子的母亲,宋倩对英子的教育和生活有着严格的控制。她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女儿,就连吃东西也是以为自己爱吃的女儿也爱吃,甚至与最好的朋友文洁也翻脸了还美其名曰为了保护女儿的利益,还说一切都是为了女儿好。
俗不知,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他们早早地就开始接触最本质的自我,开始体会自己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养育孩子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
我们绝对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件拥有物。只有从灵魂深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调整好自己,心甘情愿地按照自己的需求去教养他们,而不是按照我们的需求去塑造他们。
2
宋倩的强烈控制,压得英子喘不过气来,时常被妈妈剥夺着自主选择的权利的英子每天如生活在“囚笼”之中。
因英子又太懂妈妈的苦和爱,从而把自己压抑得胆小、懦弱,直至患上抑郁。
但有句话说得好: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十八岁,正是让梦想起飞、追寻自由的年纪,于是英子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了,她虽不敢与母亲直言,但会寻求爸爸的帮助,从而坚定向自己的梦想迈进,报了南大冬令营并顺利入选,但后又被无奈取消了,导致她失眠43天,甚是焦虑。于是她悄悄收拾好行礼,从北京去到了南大冬令营所在城市深圳。
当爸妈在深圳找到英子时,她奔命向海边奔跑,并已站在危险的桅栏上时,宋倩还在质问女儿为何要报南大?还说她都是为了女儿好。
英子开始声泪俱下控诉她的妈妈:“我报考南大冬令营,也并不是喜欢什么天文,我就是要逃离你!你总是用自己的想法决定我的人生,从来没考虑过我的感受。我已经失眠四十三天了,以为来到深圳看到星星会开心,但我依然高兴不起来。”
将英子带回北京确诊是中度抑郁后。宋倩大梦惊醒:女儿不是在生她的气,而是对她彻底失望。认识到是自己一步一步将女儿逼到绝境,真是一个失败的妈妈,并开始反省。
母亲宋倩对女儿英子无论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无微不至“”,为何这般的关心和爱护还会导致母之女间的关系如此紧张?难道做父母的真要到孩子出大问题了才开始反省?
我们常见身体生病了、心理生病了,其实爱也会生病。宋倩对英子的爱不可否认,但她的强烈控制和过度干预让爱生病了,变成了生病的控制和占有。
3
伟大诗人纪伯伦在散文诗《致孩子》中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4
做为父母,要想真正把“最好的”给予孩子,首先应努力做到的就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而不是按我们的想法控制他们。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尊重、欣赏和祝福他们,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并与他们一起成长。把自己还给自己,活出生命的光亮;把孩子还给孩子,活出他本来的样子。
控制是剥夺自由的权利,占有是满足自私的贪欲。现在自我检视一下,你对孩子的爱有生病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