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个人的事,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所以,我爱你,与你无关。”
“爱情世界不荒芜,等待背后便是光。”
因为这两句话,我记住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因为这两句话,我记住了斯蒂芬·茨威格。
因为斯蒂芬·茨威格,我记住了奥地利。
我有幸,在初秋,来到了美丽的奥地利。
哈尔斯塔特
9月24日下午,从威尼斯出发,乘大巴冒雨行进了4个多小时,下榻在奥地利一个不知名的小镇。雨中的小镇宁静、雅致。家家的门口,窗台都由各色的鲜花妆扮,院落里,栅栏啊绿植啊都布置得恰到好处,似有意或不经意。给人的感觉是,这里的人生活得讲究而又淳朴,人与自然相处地是那么和谐。只是,除了旅馆的老板,几乎没见过几个当地人;只是,我还不知道,当时看到的仅仅是优美乐章的小序曲,那个欧洲最美小镇——哈尔斯塔特,正徐徐展开篇章。
哈尔斯塔特(Hallstatt),是一个被阿尔卑斯山环绕的小镇,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小镇。
倚靠着倾斜的山坡,哥特式的天主教堂,细尖塔的清教徒教堂,色彩缤纷的小屋,宽阔美丽的湖泊,共同构成哈尔斯塔特的美丽。潋滟的湖光山色和神秘的欧洲史前文明古迹在这里重叠,景色仿佛浑然天成,又仿佛是借助上帝之手雕琢出的美丽,美得每一处都极其富有神韵。
这里同时因为盐矿资源丰富,被誉为“盐矿宝地”。因地势险峻,一个世纪前,这里都还只能靠划船或者驮畜抵达。哈尔斯塔特的采盐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末期,因为盐矿的挖掘带来了居民,古老的哈尔斯塔特人在此开采山盐,形成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盐坑。
如今,小镇上游客如织,希望人们在惊叹这里的美、欣赏这里的美的同时,小心一点,不要惊扰到她。任何美,都需要用心守护,哪怕是过客。
狗子和缸子
哈尔斯塔特小镇的街道两旁是各种小商铺,我在入口的一家铺子买了一个帆布包,墨绿色的,图案是三只形态迥异的小狗。包是给我家小狗子买的。因为喜欢各种各样的小狗,我家孩子把自己自诩为小狗子,路上遇见小狗,常常问我,那个小狗的小脸是不是和她很像?有时,在街上拍了小狗的照片,也会拿给我看,问我,像不像她?想象着小狗子每天背着这个有着三只小狗子的,来自奥地利最美小镇的包出去游荡,画面该是多么拉风啊。
在我们家,我们仨都喜欢狗。
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喜欢狗,狗的善良,狗的简单,狗的忠诚,包括狗的愤怒,都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从不藏着掖着。还有,世界上没有一只狗是丑的,不信你看,哪怕是你觉得非常丑的狗,看着看着,就顺眼了。那是狗的憨态,狗的单纯,狗的眼神里的无暇,改变了你。
说到小狗子,怎么也不能绕过缸子。
文字进行到这里,有一件事不能不说。本想回头单独说,索性现在就说吧。这次来欧洲,我可并非独行,而是举大半个家而来,我们家重量级人物与我同行,那就是缸子,即小宝缸子。从2007年我在大雁塔小学旁边的商店里把他领回家,12年来,他一直是我们家的重量级人物。曾带他去过广州,这次吵着闹着要跟我去欧洲,拗不过,只好带上。每到一处景点,都要给他拍照。我知道,我肩上的担子有多重,那就是把缸子毫发无损地带回去,哪怕把我丢了,也不能把他丢了。好在,我俩都没丢。这会儿,小宝缸子就睁着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不是在我旁边捣乱,就是去给小宝(一个扫地机器人)捣乱,小宝这会儿正哼着歌扫地呢,根本不理缸子。我在写字,没工夫给他配音,他似乎很无奈。等一会,到中午了,配音的人回来,他就开始嚣张了。没办法,毛病已经惯下了,后悔也无济于事,由他去吧。以后无论再去哪里,都会带上小宝缸子。
文字还是再回到哈尔斯塔特吧,因为还要说说在小镇入口买的那个汉堡,5.5欧,却是小镇上最便宜食物了,排了半天的队才买上。或许是当时太饿了,以至于到现在都还认为,那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汉堡。
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Salzburg)位于奥地利西部,是奥地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也是阿尔卑斯山的门庭。阿尔卑斯山的秀丽风光和萨尔茨堡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浑然一体,使得它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城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主要代表是萨尔茨堡天主教堂和米哈贝尔花园。这里是著名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老城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萨尔茨堡的音乐盛典和文化活动举世闻名,从街头音乐演出到流行音乐会,从轻歌剧到音乐剧,从大型交响乐到歌剧表演,应有尽有,一年四季音乐节和文化节连绵不断。这里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时间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市区面积不大,教堂众多,非常适合徒步漫游,遗憾的是我们总是步履匆匆。
在莫扎特故居,仅仅是停留了片刻,拍了一张老莫家的门头而已。那些历史久远的教堂,绿色成荫的园林,千姿百态的喷泉,也只是在行进中回眸一望,这一望,一挥别,或许就是一生。我们奔走于一个又一个购物店,看包、看鞋、看药妆。
莫扎特巧克力球
传说中的莫扎特巧克力球,更是不曾谋面。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开始补习功课。当一幅莫扎特手里拿着一颗巧克力的广告画面蓦然闪现的时候,眼前突然一亮,似曾相识。脑海里反复回放,坚定地认为,在萨尔茨堡见过这个广告。“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只是当时不知道而已,因为不知,也只有错过。
循着这个画面,重温关于巧克力和莫扎特的传说。
出生在萨尔茨堡的莫扎特,在音乐世家的浓厚氛围熏陶下,很小就展现出超人的音乐天赋。为了寻求发展,1781年他只身来到维也纳,在那里他经历了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十年。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都是那段时期创作的。可是,并没有资料显示莫扎特喜欢吃巧克力,那么莫扎特巧克力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莫扎特球的诞生起源于1890年,为了纪念莫扎特诞生一百周年,在奥地利皇帝约瑟夫授意下,由皇家点心师首先采用皇室独特配方,制作出以莫扎特名字命名的夹心巧克力,这也正是莫扎特球的来历。由于莫扎特球被严格限制于生产在萨尔茨堡,这也令其成为了萨尔茨堡的独门伴手礼。莫扎特球采用四层夹心工艺制作,除了100%的可可脂,四层夹心中还含有纯净美味的杏仁糕和榛子糕。
一个故去的音乐天才,一颗美味的巧克力球,因为一段因缘,留给了后世动人的温情故事。
画中行
奥地利的版图像一个汤勺。我们那两天有时去德国,有时转到瑞士,晚上却又返回奥地利的旅馆,进出数次,可是完全没有厌倦的感觉。
《百年孤独》里说:人这一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每一个被你记住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那一天。
在奥地利出出进进的那几天,就是不可复制的几天。每天,我们都是在画卷里穿行。
晴天,蔚蓝的天空,天高云淡,半山腰的丛林中,似乎总有一两户人家,绿树间,红瓦的屋顶若隐若现。诗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或“坐看云起时”,在这里应景都是极佳的。既然是画,单单是白云、绿树、人家,好像不够完美,别急,人家四周还有翠绿的草坪。那草坪从半山腰一直延申到公路边,草坪上还有悠闲吃着草的牛羊,且慢,不是一群牛羊,而是,恰到好处的三两只。有吃草的,有静卧的,都是懒散的模样。不知道在奥地利农民、牧民或者农场主,是什么样子的,大巴经过一个又一个小镇的田野,从没有看见过劳作的人。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脑海里莫名跳出这首小诗,想来,大概是所描述的景致有点异曲同工的味道?
雨天的奥地利,草坪更绿了,而远山,都变成了墨绿。我们来的季节不是雨季,雨也是时常有的,不过,来的快,去的也快。因而,得以目睹许许多多的云雾,或厚或薄,或高或低,就那么缠绕在半山腰。或者跟我们的大巴赛跑,有的好像勤快了一点,会跑到山根底下,或者在湖面上前呼后拥地嬉戏着。
奥地利这样的地方,大概最适合搞创作,作曲、画画、写诗,都适宜,身临其境,灵感会不请自来。
我惊叹于这里的诗情画意,也时常对一些人家草坪附近整齐堆放的白色大塑料包感兴趣,后来才知道,原来那是给牛羊储存的越冬草料。
蓝天、白云、阳光、碧水、木屋、草坪、牛羊、鲜花……这是我眼中奥地利乡村人家的标配。
我所路过的奥地利,每一寸土地,都是精心打理过的。每一户人家,都是诗意般地栖居着。
我所路过的奥地利,每一眼看到的都是一幅水墨画。
我有幸,曾经穿行在画卷中……
如果,我有幸,能够拥有一块土地,一定也会像奥地利那些人家一样,把它打理得有模有样。
如果,我们每一个已经拥有一块土地的人,都能够像奥地利那样,精心打理每一寸土地,那样,我们的国家会比奥地利更美,因为我们拥有的不仅仅是一个汤勺。
期盼那一天早日到来。一定会到来。
备注:2019作品